创新实干 事争一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建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近年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聚焦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及相关专业建设,支持特色科研团队创建,积极推动各项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

  依托徐春明院士团队在能源绿色转化和CCUS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申报并获批了“碳中和能源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联合周边胜华新材、海科化工、山东国瓷等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申报并获批了“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石油工程学院共同申报并获批了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与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山东省“先进锂电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山东省“新型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中源(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且该实验室已获批建设,学院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硕果累累。

  为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2021年,化学工程学院与石油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集中优势专业的特色办学资源,依托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成功申报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产业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开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等三个微专业,面向全校共招生90人。

  2022年,学院科研工作实现整体突破,申请并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实现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参与了湖南大学牵头的碳中和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联合申报。2022年度,学院教师还申请获批了东营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22篇,SCI检索11篇,在全校各学院中名列前茅。

  为推进专业建设,学院充分利用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探索校、企、政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申报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撰写了“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2022-2025年专业建设方案。目前,申报的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的评审。此外,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2022年与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海科新源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与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产业园区政府管理部门为桥梁实现校企对接。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去年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32个项目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个项目升级为省级,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去年,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积极完成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五年建设规划,梳理和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未来学院将聚焦油气绿色转化、石油化工催化剂、碳中和技术、高端化学品制备和湿地生态修复等方向开展相关工作。

(记者 贾重霄)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