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看发展|黄河上的凌情“侦察兵”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穿上救生衣,带好安全绳、冰穿、钢尺。”2月1日早上7点,利津黄河河务局集贤管理段的“冰凌观测三人组”准时出发,前往黄河大堤开启一天的巡查。

  “天气越冷,我们越要往外跑,一天巡查三四趟是最起码的。”唐强告诉记者。

/

  唐强是利津黄河河务局集贤管理段段长,从事治黄工作已有18年了。管理段共有职工11人,凌汛期间的观测范围段是付窝滩区中的两段,一共8公里,主要是观测范围内流凌密度、流凌的冰块面积、估计冰块最大厚度、岸冰宽度以及长度。“今年大年初四前后,封河比较严重,我们进行冰上作业,使用冰穿凿开冰面,再利用量冰尺或者是水尺测量冰厚,一般一个测量断面取三次,测量出最小冰厚和最大冰厚,为获取准确数据提供保障。”唐强介绍说。2022年12月1日,黄河东营段进入2022至2023年度凌汛期,从那时开始,唐强和同事们便开始了工程巡查、冰凌观测等工作。

  1月24日,黄河利津段出现本年度第三次流凌。流凌上首位于利津宫家险工21号坝,流凌长度30公里,流凌密度15%至50%,最大冰块面积30平方米,冰厚0.5至2厘米。

  “伏汛好抢,凌汛难防”。黄河凌汛具有强大的突发性和防御抢险的复杂艰难。因此,第一时间为防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至关重要。作为凌情“侦察兵”,冰凌观测人员会借助科技手段,寻找并确定冰封河面的上首位置,排查记录险工险段、桥梁、弯道等重点位置的凌情信息。“利津观测河段共30千米,无流凌,封河6.25千米。”这是1月31日8时黄河凌情日报记录的凌汛信息。这样的工作,每天早上8时都会准时开展。

  “无人机对于凌情观测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可以去到人去不到的地方,通过拍照和视频的方式掌握情况。”正在用无人机进行巡河的王庄管理段职工李智宇告诉记者,2019年多侧重于通过人工手段开展巡查观测,2022年建成了视频监控、无人机和远程会商“三个全覆盖”,打造起以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的智慧治河模式。96处视频监控点让置身办公室的基层职工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速度处理情况,确保防汛防凌安全。

/

  记者手记

  以前是人工治河,现在靠智慧治河,现代化的监测手段,为黄河安然度汛增加了砝码,也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岁月变迁,历代治黄人早已把确保黄河安澜深深镌刻在心中,始终默默守护,实现岁岁安澜。

  (记者 王苗苗)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