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特稿|幸福的生活比蜜甜——我市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

/

  记者 周广学 摄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时光列车满载收获,驶入年终岁尾。

  就业“饭碗”端稳端牢,生活收入有了保障;座座新校拔地而起,孩子们上学不用犯愁;医疗服务深入社区,看病拿药更加便利……在2022年,看得见的变化和摸得着的温暖,化作笑语欢声,一点一滴刻进城乡印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年以来,面对多重压力与挑战,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小事做起,从实处出发,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比蜜甜。

/

  有活干有钱赚,安居富民日子美

  秋去冬来,气温日降,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北范村果蔬种植合作社大棚里却是热火朝天,采摘、挑拣、装箱,工人们动作熟练地把网纹瓜送出大棚,脸上藏不住的欣喜。

  “收成好,效益高,收入更有保障了。”北范村村民张守兰说,该合作社由群众土地入股和村集体资金入股成立,股东加员工的双重身份,让她“既能拿分红,又能拿薪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庙社区考察时说,‘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作出了‘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重要指示要求,让我们既感到振奋又感到责任重大。”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说,为把“了不起的事情”办得更好,杨庙社区整合合作社资源,成立产业联合社,由专门公司统一运营50个大棚,盘活土地500亩,带动700余名村民实现灵活就业,“上楼”之后“更加有活干有钱赚”。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抓就业“牛鼻子”,必须稳企业保企业。

  近日,一笔6.3万元稳岗返还资金的到账,让东营华泰孙武湖大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冬冬十分惊喜:“没等我们申请,就给我们打了过来,真是太贴心、太及时了。”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助企纾困的决策部署,我市整合多部门力量,将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资金比例由上年的60%提高至90%。同时,创新业务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全面推行“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切实帮助企业再减一块开支压力。截至11月底,我市共向7608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8401.23万元,稳定岗位20多万个。

/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智汇东营才聚经开”招聘活动。记者 贾重霄 通讯员 杨胜男 提供

  一边稳企业、稳岗位,一边激活就业市场。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春风送岗、惠民助企”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吸引各类未就业群体就业;实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计划,努力让更多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东营市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对“4+2”类人员精准聚焦、精准识别、精确认定,确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应纳尽纳、应安尽安……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3.43万人,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461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拓路径、优资源、建平台、精服务,全面实施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乡村振兴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等专项行动,高效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着力破难题、解企忧、惠民利,让更多群众靠双手增收致富。”市就业中心负责同志表示。

  动真情真投入,优质服务在身边

  “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杨国强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句人民至上,道出了对民生保障的高度重视,今年1至10月,市委、市政府拿出财政支出的73.4%投入民生,用真心实意的付出、真金白银的投入,描绘出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和谐画卷——

  在广饶县,县第一实验小学傅家路校区迎来首批新生。该校区投资2.7亿元,占地5669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75平方米,包括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餐厅、宿舍楼以及篮球、游泳等场馆,可容纳约3000名学生,“有效化解城镇化背景下的大班额现象,保障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校长闫联合说。

  今年以来,我市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条件,先后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中小学14所,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餐餐位2.3万个,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

  在河口区,区医共体中心药房正式启动,带动各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采购品种增加到1500余种,为基层群众看病拿药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家庭医生直接把药送到家,省掉往区里跑的麻烦不说,还能提高报销比例,一年能省不少钱呢。”新户镇丁家集村王学枝老人说。

  与此同时,新推出的“惠东保2023”大受群众欢迎。该保险由市医保局指导、银保监会东营监管分局监督,一年保费每人99元,保障金额最高100万元,且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站式结算,有效缓解群众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压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

  过去人民群众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急难愁盼”,如今日益成为他们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市还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一方面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依托城市“金角银边”和空闲用地资源,不断丰富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另一方面,积极举办黄河口(东营)马拉松赛、黄河口(东营)公路自行车赛等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市民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体育、参与健身、收获幸福。

  大事小情不出网,政策兜底心不慌

  百姓的事再小,也要用心用情做好。

  在东营区文汇街道官锦社区,90岁老人张洪友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很满意:“每周都有人上门,帮着买药、陪着就医、打扫卫生、洗晒衣物,这家里干净、身上松缓了,心里亮亮堂堂的。”

  张洪友享受的是“日间照料中心”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作为居家养老示范社区,官锦社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入亲祥源智慧养老企业服务和运营智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医养康护教”一站式服务体系,辐射周边2000余名老人。“而且,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的送饭、体检、按摩、理发、洗澡等服务,都是政府购买,老年人不用花一分钱。”官锦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站长朱永红说,目前,该中心每月服务老年人达六七百人次。

  今年以来,我市以“弱有所扶、老有所养、残有所助”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努力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过得去、过得好。

  ——围绕“扶、养、助”,大幅度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最高增幅34.4%,增长幅度全省第一。针对特困群众“救急难”,专门印发《东营市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在大幅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目前已救助1447人次,发放救助金308.5万元。深入实施“荧(营)光行”、“情暖夕阳”、孤困儿童关爱、困难人员就业系列活动,对3.18万名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帮包、帮扶、帮助服务,对1043名失能老人提供不同程度养老服务救助,购买儿童服务项目8个,帮扶失业、困难人员就业23万人。

  ——坚持老有所养,打造“市、县区、街道、社区、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建设东营市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提升5处县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服务能力。40个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分别实现全覆盖、100%建设率,各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达到640多处,养老服务更加优质。

/

  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温馨 董洪岩 提供

  ——更加注重公平,实施“加强特殊群体关爱工程”,为1070余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和人工耳蜗术后服务;建成“如康家园”15处,服务残疾人400余名;积极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先后安置1232名残疾人上岗。

  ……

  “这些政策很实,对我们帮助很大。”家住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万泉村的赵连贵说,前不久,因住院手术开支较大,让他犯愁不已,“得亏咱民政部门按照帮扶政策,给申请了临时救助,一下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永刚表示。

/

  记者 周广学 摄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回望2022年,有风也有雨,但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让我们有了更大信心,对“稳稳的幸福”有了更多向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3年新起点即将到来,东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信念不变,在绘就更加美好民生图景的新征程上,前行,再前行!

(东营日报记者 周乃东)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