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科技兴农 努力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农业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和战略支撑。“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农业领域要集中攻坚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耐盐碱新品种研发。”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表示,只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才能真正破解盐碱地种业创新和综合利用方面的制约瓶颈,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充分彰显东营担当、作出东营贡献。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加大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力度,聚力探索盐碱地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王英明介绍,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了《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着力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制定支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努力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先行示范区;出台了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全力以赴扩规模、稳生产,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3.99万亩,单作种植10.61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13.3%、212.2%。

  科技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市坚持要素集聚,着力推动盐碱地种业创新。充分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科研平台创新引领作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实施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我市已搜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2.1万余份,8个农作物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入选第一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我市坚持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建市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黄淮海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综合利用“排盐+配套灌溉+土地平整”工程治理模式,以及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方式,推进盐碱地改良,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来粮食产量增加了12亿斤。持续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构建多类型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今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垦利区、省黄三角农高区纳入山东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并入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科技创新持续引领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市与中科院、中国农大等50多家高校院所100余个科研创新团队展开合作,搭建市级以上盐碱地研究创新平台36个,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耐盐碱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等领域集中攻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盐碱地藜麦试种成功,育成多个耐盐牧草、马铃薯、中草药等特色品种(系);自主品牌熊蜂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打破多项国外“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垄断;“鸿鹄”系列智能农机研制成功,实现第三代农机研发制造“弯道超车”。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科技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聚力攻坚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一批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盐碱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提供坚实支撑;聚力攻坚特色种业创新,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聚力攻坚产业体系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提升盐碱地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推动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王英明表示。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