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东营这十年——生态保护篇

/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这十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湿地保护率达到60.47%,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稳定增加,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5种,鸟类总量达到371种,黄河口国家公园成为全国正式启动创建的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今年即可批复设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天蓝、水清、地净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自然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近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7.1%。

/

(市委宣传部供稿)

/

  我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贯穿始终,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思路贯穿始终,推动黄河三角洲“颜值”与“气质”的同步提升。尤其是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绿色成为东营发展最亮丽的底色。在湿地生态保护上,我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先后实施16个湿地修复项目,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生态补水7.07亿立方米,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取得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坚持以严格的封育保护和自然恢复为重点,建立野大豆、天然柳林、柽柳林保护基地,开展珍稀濒危鸟类救护、贝类原种场保护恢复,建成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近年来,东营创建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入选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

/

起舞 刘文忠/摄

  我市以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着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东营最鲜明、最重要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扎实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建设,逐步将东营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地。

/

  我市坚持“一个贯穿”。就是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一个牵引”。就是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不断提高湿地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加强水气土污染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落实“一个原则”。就是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加强防洪治理,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篇文章”。织好“一张法网”。在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施好《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理。抓好“一个试点”。抓住黄河流域第一家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多路径复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更具湿地生态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将崛起在渤海之滨。

  (记者 李玲 整理)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