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感知现代农业发展脉搏——东营日报社记者走进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采访调研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9月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感受科技创新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东营日报社组织三十余名新闻采编人员来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集体采访调研。采编人员先后来到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项目、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黄河口知青小镇等地,与示范区有关负责同志、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等深入交流,开展零距离式现场采访,体验智能化养殖、“渔光游一体”、盐碱地综合利用、农旅融合等新模式、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感知发展脉搏,记录产业变迁。

/

不毛之地”变现代农业高地

  作为覆盖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滨海盐碱地典型区域,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曾是人们眼中的不毛之地。地广人稀的盐碱滩上,遍地的芦苇、翅碱蓬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荒凉。

  如今,一座座高标准设施大棚拔地而起,渔光一体生态园里渔业和光伏高效协同发展,陆上海洋牧场一改过去水产养殖技术弊端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之路……1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生机盎然,曾经的不毛之地已经变身为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名知青和兵团战士在这片荒凉中播种希望,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2年9月28日,跟随采访团再走进这片土地,知青小镇黄河口农垦博物馆里的老式拖拉机、破旧的军大衣、生锈的搪瓷盆,一个个老物件无不见证着那段岁月的艰辛和苦乐。

  历经沧海,几多变迁。当年的知青和兵团战士早已青春不再,但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的盐碱荒滩已经变成美丽的生态家园。

  向盐碱地要高效益。近年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招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了正大、通威等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为发展盐碱地农业、新型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初步构建起生猪、大虾、水稻等主导产业,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同时,注重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融合发展,依靠自身优势发展起农田风光游、知青文化游、休闲体育游、科普研学游等项目,目前已拥有2家国家3A级景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盐分含量10‰的盐碱地上,一串串西红柿挂满枝头;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数智化生态养殖车间里,南美白对虾欢腾着跳出水面;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内,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光伏板下鱼类和南美对虾在欢快“戏水”……

  现代农业正在这里“展翅高飞”。

  (记者 李怀苹)

/

记忆也是资源

  对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而言,那是一段热血的青春,是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知青小镇所在地是原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三营(黄河农场三分场)旧址,建筑群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目前东营市保留最完整、最具时代风格的新中国早期建筑群。“当年这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到这片杳无人烟的土地上,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战风沙、斗盐碱,终将这里变成了良田。这些建筑正是当年知青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印记。”黄河口知青小镇经理王帅介绍说。这里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步入知青小镇,映入眼帘的建筑“孤岛汽车站”怀旧复古。孤岛汽车站是当年兵团和农场唯一的综合交通设施,寄托了老知青们对家和农场的思念,有些来参观的老知青刚看到这个汽车站就老泪纵横了。原建筑坐落于现黄河口镇政府驻地,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久以废弃。2019年在知青小镇等比例复原,并在内部最大程度恢复原来场景布置,让游客更有年代体验感。

  小镇内,墙面布满了具有时代背景的墙绘,墙壁上“艰苦奋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标语口号、“毛主席语录”、宣传图画原汁原味,格外醒目。小镇大多数保留了许多当年的时代风貌,磨盘环绕的古榆树见证了小镇的历史发展,平房、土炕、苇席、石磨、窝棚还原了小镇的知青生活原貌。此外,知青小镇还采取“边建设,边运营”模式,建设了黄河口农垦博物馆、知青大食堂、怀旧民宿、新型家庭农场、戏剧大舞台等,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了解知青在黄河农场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

  如今,知青小镇被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元素、黄河元素、红色元素、移民元素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借助知青小镇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开展了军垦、农垦研学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知青精神。”王帅介绍,目前,知青小镇已与东营市内外200多个单位、团体、学校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挖掘红色资源,深耕农垦、知青、兵团文化,搭建艰苦奋斗教育平台,提升和完善研学设施,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共同创建国家级研学教育基地。”王帅说。

  (记者 关晨歆)

/

昔日“包袱” 如今财富

  过去荒草都无法生长的盐碱地上,如今却长出了高品质的西红柿。

  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十几个高标准设施大棚与周围长满芦苇、翅碱蓬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大棚内,一串串西红柿挂满枝头。“看这长势,今年每亩地产一万斤没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振说,这些西红柿不仅口感比普通西红柿好,营养成分、VC、番茄红素、糖酸比等指标也略胜一筹。

  “这是园区盐分含量最高的地方,我们通过精确调控,把盐分含量控制在8‰—9‰左右,既保证了西红柿的口感,又保障了产量。”刘振算了一笔账,“像这个大棚一年产两季,一亩产量一万斤左右,如果按每斤6元到10元算的话,一亩地就能实现十几万元产值。”

  “过去一提盐碱地农业,人们就强调治理,其实重要的是利用盐碱地特点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由之前高耗低效的开发模式向优质高产高效高值的方向转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土壤改造。”刘振说。

  为此,示范园实施了多项关键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以经济效益、水资源消耗、土壤质量为目标的循环农业系统。科研成果也大放异彩:冬小麦亩产700斤至900斤,玉米亩产达1000斤;高繁育率、高泌乳量、肉质细腻的新品种肉羊“黄河口碱地白羊”正在培育中;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逐渐成熟……昔日“包袱”变财富,这里的盐碱地农业正大有可为。

  (记者 商雅雯)

/

“无抗虾”有点甜

  “我们这里生产出来的南美白对虾个头匀称、肉质紧实、口感较好,细细咀嚼间有丝丝鲜甜味。”在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项目(二期)现场,项目总经理赵海蒙向记者介绍道,“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生产的无抗生素南美白对虾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也远超同类产品,其总氨基酸含量高出同类产品7%以上。”

  如今的水产养殖已和过去大不相同,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一改过去水产养殖科学技术水平低、受限于养殖户知识水平等弊端,在利用大数据系统和养殖水生态循环利用模式的同时,联合众多科研院所,开展高质高抗水产苗种选育、繁育和扩繁等试验,走出产研融合助推发展的新路,实现了高产出、高品质和高环境效益。

  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2329亩,建设智能化生态育场、苗种繁育中心、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科普研学基地,构建包含自动导引式的饲料投喂、水样采集、调水剂投放、空间消毒等功能性单元机器人系统在内的模块化的水产养殖设施,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水质监测分析平台(环境控制水质监测)与行为管理(饲料投喂、水质调节)等数智化管理工具,实施水产动物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与生产,全力提升养殖水质。

  据了解,2022年该项目已建成数智化生态养殖车间6万平方米,投产后年产无抗对虾300万斤以上,年产值超过1亿元;2024年预计建成数智化生态养殖车间40万平方米,投产后年产对虾将达到1200万斤,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

  (记者 贾重霄)

/

光伏水上建 鱼虾水底游

  下午三点,阳光强烈,当车一拐入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就只见大片大片的光伏板矗立在水中,整齐排列。湛蓝的天空下,每一块光伏板都熠熠闪光。光伏板下,鱼儿和南美对虾在欢快“戏水”,好一派科技大片与田园牧歌融合的美好场景。

  登上12米观光台,4000余亩光伏尽收眼底,向东一直延伸至大海。走近池塘才发现,这其中的“秘密”:渔光一体海参+日本对虾混养、渔光一体南美白对虾+贝类混养,探索全新养殖模式,渔光一体南美白对虾+石斑鱼混养、海肠养殖等模式,最终集成适宜黄河口本地高效化、规模化、生态化的海水池塘复合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技术体系。

  太阳和海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融合,是渔光一体生态园的“得意之作”。他们将鱼塘等农业资源全新整合,水下养鱼,水上发电,既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场所问题,又推动了渔业养殖产业向规模化、集成化和标准化发展。利用有限的水面,有效兼顾了渔业生产和清洁能源生产,真正实现了渔业和光伏高效协同发展,也为养殖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更多的附加值究竟有多少?通威新能源业务二公司开发部大区总监赵吟算了一笔账:今年养殖的虾亩产超过150斤,共收益1500万元;这一年的光伏发出有效电力2.6亿度,共收益9000余万元。“仅虾和电的收入,就超过了亿元。”

  效益的背后是渔、电、环保的三丰收。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利用生态沟渠和不同养殖品种对水质的差异需求,园区实现养殖用水内循环,对外零排放,真正做到生态、环保。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