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用心书写“幸福答卷”

/

  从2013年开始,我市投入资金30多亿元启动实施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建成龙居、胜利、杨庙3个社区。今日的杨庙社区,已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群众幸福是最大的民生。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变,但东营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

  十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十年来,东营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93.7%,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十年来,东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连续三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不负殷切的民生期待

  站在位于黄河滩区的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村口,只见村内道路平坦整洁,两边的墙面绘着二十四节气图、春耕秋收劝农图等彩绘,文雅有致,墙边还有各式各样的小盆栽花坛,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过去常说“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自从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后,原村台得到加固修缮,防洪能力明显增强,村内道路、排水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也同步修建起来,让人住着安心又舒心。

  改造搬迁,安居梦圆。我市着力提升黄河滩区基础配套条件,从2018年起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19个滩区村的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昔日黄河滩里的“穷窝窝”,正逐步成为群众安居的“好家园”。

  黄河南展区,是原来保障黄河行洪安全和胜利油田开发的蓄滞洪工程,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受蓄滞洪区功能影响,基础设施落后,住房狭小拥挤,是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区域。从2013年开始,我市投入资金30多亿元,启动实施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建成龙居、胜利、杨庙3个社区,建设安置楼房6822套,安置10228户、27240人,展区群众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楼房。

  住得安心,更要住得方便。按照“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目标,十年来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35个,改造棚户区5.6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及生活环境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东营区重点推进西城改造,把完整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起来,与教育医疗资源优化整合结合起来,与公园游园建设、商业网点布局、市政基础配套等结合起来,实现各项资源的高效集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务实的举措,有力的行动,切实提升了滩区、展区乃至全市人民的人居环境,实现了这里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安居”梦想。

  增加收入兜牢保障,绘就温暖的民生底色

  近日,在广饶县惠泽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上的巨型钢架智能科技大棚内,大码头镇高港村村民于景军正忙着给西红柿苗吊蔓。于景军工作的大棚是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巨型钢架智能科技蔬菜种植大棚,过去是一片过度盐碱化的低产田,效益不好。为了实现向盐碱地要效益,2019年10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了广饶县惠泽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果蔬,让盐碱地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聚宝盆。

  为了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十年来,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聚力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突出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百万只黄河口滩羊产业园、3个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6个万头奶牛牧场和9万亩黄河口大闸蟹、17万亩海参、40万亩对虾养殖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规模大和特色农业基础好两大优势,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全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社会保障事业与增加收入同为“兜底”工作。十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精准行动,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待遇“十七连增”,工伤保险待遇“十六连增”,居民基础养老金平均标准全省第一,居民医保、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十年来,我市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全局视野,来审视发展中的问题,全力补齐民生“短板”。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村路、水、电、气、物流、通信网络,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增长11.2%,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入户率均达到100%,22.9万农户用上天然气,农村改厕21.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6%。

  突出人居环境打造,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面向全市所有行政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9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更加宜居。

  护航健康抓牢教育,满足美好的民生憧憬

  “原来拿一次药得坐车一小时到城区,每次都要花费200多元钱,现在只要10多元钱就能在家门口拿药了,方便得很!”近日,在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卫生室,刚买完慢性病药品的居民王秀惠高兴地说。近年来,得益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我市在解决门诊慢性病患者存在的鉴定难、就医难、取药难、报销难问题上,积极探索门诊慢性病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3324”模式,坚持医保政策向基层延伸,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

  在河口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一起看书下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院长侯凤芹说,“养老服务中心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为每一个入住老人建立综合档案和身体健康档案,让护理更人性化。”我市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等列入民生实事,建立起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幸福。十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养老等事业,加强与省立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2012年增长6.5%,成为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单位市县两级全覆盖。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12年的79.41岁上升至2021年的81.2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崭新的校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区,孩子们幸福的笑脸、百姓真切的幸福感,都是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孩子“上好学”是幸福。十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幼有所育,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0所(次),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77%、94%。围绕学有所教,全市累计投资57.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83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综合升学率均为100%,高中教育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十年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领域支出增长41%,这是东营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交上的“幸福答卷”。未来,东营将继续朝着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阔步前行。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