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东营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六个聚力”的重点任务,以科学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发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动员令。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张江圣表示,全市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大会部署要求,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统筹资金政策,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为区域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投入和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深化科技资金优化整合,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张江圣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本次大会提出的“六个聚力”重点任务,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财政保障机制。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创新创业载体财政支持政策,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盐碱地农业、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对“纳入引领平台建设计划”的平台载体、新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或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给予财政补助和绩效奖补。用好2亿元市级综合补助,支持推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建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5项科技专项资金,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资金需求,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和高端石化、石油装备、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支持创新人才引育,着力抓好“人才新政40条”落地落实,重点做好顶尖人才招引、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等激励政策兑现,为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提供全方位保障。加快推动黄河三角洲人才发展集团组建运行,发挥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人才联系服务和技术投资等作用,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
张江圣告诉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减收增支矛盾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我市财政系统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既做好投入的“加法”,更做好纾困的“减法”和撬动的“乘法”。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财政补助等普惠政策落实落地,助力科技型企业轻装上阵。研究制定我市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着力做好“放权、激励、服务”三篇文章,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注重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综合运用科技风险补偿、“科信贷”、“科创贷”等财政增信分险机制,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和水平,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类产业基金运作管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扩宽基础研究投入渠道。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选择。张江圣表示,将依托支持智慧东营大数据公司,搭建东营数字经济投融资和数字产业发展平台,以东营算力中心、城市大脑等重点项目为抓手,联合本地、国内具备知名度和技术实力的公司,开展数字化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带动我市数字产业发展。推进与省新动能基金公司8亿元创投基金合作,支持数字产业经济园建设。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全市财政部门将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产业必须促创新’的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创新实干、事争一流,为推动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江圣说。
(记者 尚晶 通讯员 王坤卿 张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