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进农高区,感受科技力量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9月14日,我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推动全市上下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当天下午,东营日报社组织新闻采编人员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实地采访调研和座谈交流活动,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力量。大家在座谈交流中谈到如下心得体会:

  理念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办公室主任彭华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创新。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黄三角农高区在理念上进行了转变,从过去“改地适种”变为“改种适地”,从单项治理技术变为技术综合集成,从发展化学农业转变为发展生态智慧农业,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东营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性意义,创新思维、革新理念,在统一思想行动、强化科技赋能上下真功、求实效,通过产业思维抓创新、平台思维聚资源、有解思维破难题、改革思维增活力,才能真正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科研平台是创新驱动的载体。党办主任王刚认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聚力转化科技成果。黄三角农高区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勇担战略使命,围绕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研发平台、中试研发、试验基地及产业化平台等各个环节,形成链条完整、功能齐备、覆盖各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的体系化平台集群。同时,构建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通过项目带动,让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在平台上匹配接轨,推动更多成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盐碱地方案”。

  优质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时政记者部主任高汝民认为,市委书记杨国强指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黄三角农高区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发展的沧海桑田,正是得益于吸引和创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全市“四个创新高地”之一,黄三角农高区吸引培育优质创新型企业入驻,为盐碱地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优势产业育成和人才聚集培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应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按照企业需求给予精准服务,继而真正发挥企业在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编辑出版部主任刘西光认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中试基地作用、市场主导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黄三角农高区在盐碱地农产品推广中的经验便是“产业化”,打造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销售一体化的特色种业链条,有序推进水稻耐盐良种选育和产业化经营,优选耐盐高产高品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水稻——高粱轮作、旱直播等盐碱地农业技术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增加了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推动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对标一流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经营发行部主任颜秉建认为,黄三角农高区围绕盐碱地土壤改良与节水、特色种业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作业、农产品加工与全链条增值等方面对标一流,力求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现代化、体系化、标准化,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内先进水平、对标国际一流的盐碱农业研发中心。当前,我市围绕打造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平台、技术、企业、人才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全市创新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在科技创新方面对标一流的决心,也是我市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人才引育是科技创新的引擎。副社长崔巍认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要求,重点围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加大引育力度。农高区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方法、制度、策略,令采访调研人员印象深刻。主要是人才引进定位更高,突破了省、市局限性,放眼全国;着眼于行业前沿,尤其是在生态、机械方面,人才和技术的起点都立于行业前沿;更具包容性,与高校、实验室、研究院等全方位合作,丰富了人才来源。这些经验对东营日报社人才引进和使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要敢于提高眼光,面向更开阔的平台招揽人才;要敢于站在报务、媒体行业的前沿来招揽和使用人才,建立更好的引入、激励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作为媒体人、媒体单位的包容度,积极向更先进的单位、地区、媒体去学习和合作,采用多种方式融合、提升,用他山之石、更好地琢磨报社之玉。

  (东营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