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喜看乡村焕新颜

  开栏的话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东营日报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生动呈现我市各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全面展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大力营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

/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一刮风,房台上就和沙漠一样,窗户不敢开,桌子上也是一层土。”

  “下了雨,扛着六七十斤的自行车走了二十多里路,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家。”

  “光指望着地里那点收入,俺曾经三年没添置上一件褂子、一条裤子、一双鞋子。”

  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村民高振杰唏嘘不已。65岁的高振杰在1989年作为第一批搬入房台村的村民,对当时的生活条件印象深刻,“谁也想不到这几年能变化这么大,做梦也不敢想!”

/

  高家村,是个典型的黄河滩区村,以前,村民为了防止发生洪水被淹,盖房前需要先在地基上自行垒筑土台,不仅牢固性差,还需要时常翻修。当地有一句俗语:“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几十年来,这就是困扰滩区群众的一个魔咒。

  怎样改善滩区百姓的生活?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实施,让滩区群众告别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

/

  “我们村一共有207户、685口人,常年在外近300口人,一口人1亩8分地。以前,种植作物为单一的玉米、小麦,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年每亩地能收入800到1000元。下水道不通、路灯不亮、村里脏乱差,村民出入只有一条破旧不堪的路。”谈起高家村的变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高占明敞开了话匣子,“村里真正的变化是在2017年,我们把村里的土地化零为整,重新进行分配,把1000亩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承包给山东养仕康中草药有限公司,每口人能收入1440元的土地流转费,这是旱涝保收的收入。地里没有了牵挂,村民可以专心在外面打工。老人、妇女打工都不用出家门,比原来一年能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

/

  拥有一个安稳、美丽的家园是全体村民的夙愿。乘着政策的东风,高家村旧村台改造项目纳入省委、省政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战略部署,高家村最早完成清障,2018年5月率先开工,2019年12月第一个完工,实施了防洪提升、道路、排水、照明、环境提升五方面建设,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所有连村路、出村路、村内主要道路及巷道、田间道路及沟渠全部得到新修和整修,村庄整体实现雨污分流、外墙美化、绿化亮化、弱电下地,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使村台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家村成为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的模板。

/

  建口罩厂、注册“高家台”商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电商平台、建民宿发展乡村旅游……高家村的产业之路也越走越宽。“我们的村集体收入也从零逐年上升,现在稳定到每年16万元左右。”高占明自豪地说。

  从贫穷、落后到“望得见古树高台,听得到黄河奔流,闻得到花果飘香,记得住乡音乡愁”,这个黄河岸边小村的变化是我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如今,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大闸蟹、滩羊等黄河口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92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全省率先完成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9个。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88%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抓住我市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万亩,海参、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7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和万头奶牛养殖场分别达到930个、3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三品”生产基地达到160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6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65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以及8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打造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9个。“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影响力不断增强,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28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发展到6800多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72%。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地流转率达到61%。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580元,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5元,翻了近一番。

  乡村是中国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

  敢叫乡村焕新颜,是广大东营人的郑重承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东营人正勇毅前行!

/

  记者手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深情。”十几年、无数次到乡村采访,见证了乡村的巨大变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变平坦整洁的柏油路;天然气、自来水入户村民生活更便捷,生活环境更舒适;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蔬菜水果中草药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民生产方式更多样,收入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得益于无数吃苦耐劳农民的辛勤劳作,得益于无数“老黄牛”“领头羊”般村支部书记的带领,得益于无数乡镇干部、下派帮扶干部的无私付出,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惠农支农好政策。

  “做梦也想不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听过许多父老乡亲这样感叹,相信未来,会仍旧过上今天也想不到的更好日子!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李红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