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盐碱滩上夏粮丰 垦利区万亩盐碱荒滩变粮田

  蔚蓝的天空下,金黄的麦穗随风起舞,垦利区根治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期工程3000亩麦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映入眼帘。

  “治理前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平均值为41.5g/kg,治理后平均值为1.2g/kg……根据检测机构的检验结果分析,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根治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一期工程治理盐碱成效明显。”“6月6日测产专家组公布结果平均亩产357.11公斤……”日前,在垦利区根治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果鉴定新闻发布会上,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盐碱地土壤治理结果和测产结果公布。公司董事长盖俊山的心也彻底放下了,“已经撂荒16年的土地,从2021年5月我们进行改良,至今一年时间,土壤含盐量从16‰降到了3‰以下,小麦估产达到了700多斤,我真是很高兴。”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垦利盐碱地面积达64.5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9.5%,部分盐碱地含盐量超过10‰,各地块含盐率差异大,改良难度很大。如何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从根源上寻突破?垦利一直在求解。

  过去,由于盐碱地改良技术不足,当地农民普遍挖掘深沟大壑,通过大水漫灌冲走土壤里的盐分,有的地块甚至要反复压几遍水才能勉强达到种植条件,生态扰动大,用水成本高。

  近年来,垦利区大力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土地整理、招才引智、改盐技术集成攻坚等措施,力促往日不毛之地发生深刻绿色变革,让昔日的盐碱滩变身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粮仓。

  “这3000亩盐碱地,我们通过自主创新国家发明专利技术的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改良后,含盐量由原来的16‰降为3‰左右,节约淡水40%以上,并可达到60年不返碱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两年后,一二期工程的万亩盐碱地,都成为吨粮田。”盖俊山说道。

  谈及国内改造盐碱地的多种技术措施,盖俊山说:“国内前期运行较多的单层管排盐技术,存在地下水位和排盐碱两个目标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我们的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通过用塑料板材垂直封闭地块周边盐水入侵,用底层管控水位,上层管冲洗盐碱,真空泵吸力加速渗透的方式,达到了较好地改造盐碱地的目标。”

  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的治理成效开启了盐碱地农业的发展空间,为过去的“农业荒漠”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昔日的盐碱地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一场盐碱地的绿色变革让老百姓露出了笑脸。

  “原来这些地什么作物也种不了,即使种了也十年九不收,现在通过改良治理好了,种植小麦每亩能增收980元,收完小麦后再种植一茬玉米,年增收会更可观,村民们都很高兴。”看着金色滚滚的麦浪,垦利街道赵屋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光满是憧憬。

  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华锋介绍说:“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式成本比较高、周期比较长,因此,通过科技的力量向盐碱地要良田,就成了我们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现在,我们已经有了‘0到1’的突破,还需要更多‘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饭碗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垦利区将立足实际,努力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上走在前,尤其是在重度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品种作物选育上发力,更深更广地挖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能,努力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确保农民富裕富足。

(记者 张振 通讯员 魏强)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