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东丨“滕山窑”里故道苍烟润红泥

  在河口区孤岛镇,放眼望去,日夜不息的“磕头机”在这里密布成林;与抽油机交织生长的,是浩淼无际的槐树林。日前,记者走进孤岛镇,走近滕山窑,探寻“山东手造”的神奇与魅力。

  滕山窑包括三口窑,分别为柴窑、电窑、气窑。窑主的名字叫滕山,59岁,他最钟爱的,当属其中的柴窑。“柴窑最原始,烧出的作品也最有特色,最有艺术价值。”石油工人出身的滕山,善于领悟大自然的神奇。

/

  现代人的生活中,柴窑烧制出的陶瓷器皿已不多见,市面上即使可以买到,也普遍光洁莹润,千器一面。因为在烧制时,它们的坯体被装入特定的匣钵,避免与火焰和灰烬直接接触,如此一来,不但保证了成品率,还可以达到统一的标准,精致而不失规整,最终使器物呈现出符合人们预设的视觉效果。而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不同,滕山窑产量低,过程也要繁琐的多,再融入艺术创造,每一件都凝结了匠人的心血,被视为宝贝。

  滕山介绍说,他们烧制宝贝前,在窑中摆放不同规格的支架,间隔出不同的空间,不同大小的间隔层内,摆放不同体量的坯体,窑火可以拥抱每一件,并在炉膛内均匀循环。一旦点火,需要几天不停地添柴,凭经验控制火侯……烧制这些宝贝的燃料,是就地取材的槐木。

  在窑侧墙边,整齐码放着劈好的槐木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槐树,正是黄河口的一张名片,防风固沙,浩荡成景。那些枯老的槐树,在生命尽头,于滕山窑中幻化出新的生命。

  烧窑期间,窜起的火苗会扬起灰烬,落到炽热的坯体上,这反而成了上苍帮助滕山进行艺术创作的绝妙礼物。“火焰和灰烬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留下火痕和自然落灰。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灰烬开始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木灰和陶坯中的铁元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滕山说。自然落灰釉,是一种原始美,与华丽光亮的人工釉不同,每一件都不会重复,而且很难预期它出窑时的效果。

  前几天刚刚出窑的宝贝,大大小小上百件,有宽口细脖的大肚瓶,有长柄圆嘴的品茶盏,有肥硕粗犷的储物罐,造型不一,色泽各异。

  滕山本是一位艺术家,以绘画、摄影和设计著称。早年曾在景德镇等地画瓷,后来把窑炉搬到了家乡东营。2011年,租下23亩土地,当起了窑主,为艺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烧制陶瓷,自然离不开陶土。万里黄河奔腾入海,自上游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成陆,造就了孤岛这片新生土地。后来,黄河入海流路改至不远处的清水沟,今天的滕山窑址便有了新的称谓——黄河故道。随手挖开故道地表腐殖层,下面就是光滑细腻的红土层,正是制陶的上等原料。

  所有这些,都让滕山如鱼得水。

  从挖土、拉坯、造型、画瓷,再到装窑、烧制、开窑,每一步都充满了温度与情怀,加之滕山个人的艺术造诣,当黄河故道升腾起缕缕苍烟,新火遇到旧泥,便发生了神奇的反映,于是成就了一种新奇又令人震撼的山东手造。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马宝涛 李文洁 陈子昊)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