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如攀高。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挺进新高峰,既要有登高望远、前瞻谋划的格局,也要有瞄准目标、踏实赶路的定力,更要有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韧劲。市委提出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四个高”的工作要求,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提供了重要遵循,也必将有力助推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
(一)
定位决定地位。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东营如何进一步摆脱成长制约,突破自身“增长极限”?
从前段时间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两会”传出的信息中,可以找到答案:
——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贯穿到东营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争一流、走在前的境界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
——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为牵引,牢记“国之大者”,发挥东营优势,全力抓好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工作,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的重大责任,在全省全国大格局、黄河全流域中展现东营担当、作出东营贡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东营的新实践、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突出“六个争一流、走在前”,即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一流、走在前,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上争一流、走在前,在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上争一流、走在前,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争一流、走在前,在提升市域治理效能上争一流、走在前,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争一流、走在前。
——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即牢牢把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这个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这个重要任务,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导向,牢牢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个重大原则。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四个高”。
……
杨斌/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争一流、走在前,就要拉高标杆,就要放大格局,就要解放思想。
“高点定位是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东营兆源机电科技公司总经理刘树峰深有感触地说,尽管公司的电磁线产品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但想要谋发展,不能满足与国内企业比,更要敢于跟国外企业比。
思路一变天地阔。
东营人看自己的视角变了:在山东看东营,东营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城市;而站在全国视角,东营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视角的改变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是思路的变化、格局的变化,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对未来的科学谋划。
华润财金新能源(东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京华表示:“东营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选择到东营投资发展。公司实施的80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进展迅速,年底有望并入国家电网。”他相信,随着黄河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地位将更加突出,作用将更加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二)
规划引领未来。
只有把“蓝图”变成“具体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才能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围绕答好“生态保护”之题、“盐碱地农业”之题、“现代能源”之题、“安居富民”之题,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身先士卒、盯紧靠上,密集开展调研,系统研究部署,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于中平/摄
“重大国家战略牵引,政策利好持续集成发力,多重发展优势叠加融合。”“我市面临区域激烈竞争、稳定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防范化解风险的压力。”……2月8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任务。
经济工作是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从机遇与挑战、总体与个体、要素与联系上研究东营经济发展规律,继而提出新对策。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不论是全市整体发展规划,还是重点工作,都要在科学论证、研究透彻的前提下,搞好顶层设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工作分步实施。
——一时看不准、议不透的,宁可放一放,保护也是一种贡献。
……
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最近的行程上,不难发现他们对于科学规划的高度重视与亲力亲为,产业链打造、特色园区规划、骨干企业培育等,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高端规划需要项目作支撑。今年,我市坚持抓大项目、抓好项目,聚焦“十大行动”“十大创新”,抢抓黄河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谋划实施了1106个省市县重点项目,一季度新开工项目193个,涵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七网”基础设施、“十强”产业、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还将谋划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的项目。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今年以来,他们注重健全政策研究专组运行机制,前瞻性谋划、制定和储备政策,精准解决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此外,还深化已出台政策的宣传解读,跟踪服务,确保直达基层和企业。
(三)
作风决定作为。
市委要求,要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对各项重点任务靠前指挥、亲力亲为,遇到难题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谈何容易?
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省指导目标,运行情况好于预期。具体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9和6.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全国、全省1.6和3.1个百分点……
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接下来仍要奋楫笃行。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3月22日上午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两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六个争一流、走在前”,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奋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不等人!”使命在肩,唯有实干。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夙夜在公、争分夺秒,加速推进工作。
市委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树立“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境界标准,自我加压奋进,创新进取勇争一流。
“尽管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招商,但招商不能停,办法总比困难多。”市发展改革委双招双引中心主任张秀忠表示,他们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持续用力、扎扎实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东方船舶新材料、昆宇电源锂电池、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顺利落地,扩大了招商成果。
在疫情防控一线,广大网格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机关干部坚守一线,用行动诠释责任,严防死守,全力盯靠,凝聚起战疫强大合力。
在服务企业一线,各级党员干部创新思路,履职尽责,送政策、送服务,为企业纾困解忧,与企业共克时艰。
在工程推进一线,各级党员干部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全力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
……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当下,全市各级机关人人讲实干、处处争一流、事事求创新,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抖擞精神、干事昂扬斗志,已蔚然成风。
(四)
高新未来可期。
主导产业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服务业发展短板突出、高层次创新平台少、创新能力不足……在严控“两控”形势下,东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高”与“新”,是东营必须面对、必须答好的发展之题。
市委提出“高新突破”工作要求,就是要持续推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全面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四新经济”加速发展壮大。
位于东营港的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工程项目顺利取得核准,成为全国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后第一个取得核准的项目;由科瑞油气自主研发制造的三套大型燃驱往复式天然气压缩机组,在科瑞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成功下线并顺利启程发运……
一个个高新产业项目的加快推进,背后是东营企业家发力“高”“新”的壮志雄心:利华益集团扎实做好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人才引进与新材料研发;万达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阿托伐他汀钙生产基地,年产量占据国内细分市场75%的份额;富海集团加快项目落地,力争全省率先打通“炼油——芳烃——聚酯”产业链条……
资料图
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拳头产品。高强度氧化铝纤维、高端电磁线、高强度纤维、高端水下装备、高端功能陶瓷……如今的东营,正发力高新产品、智能装备制造。更多的院士、专家成了东营的常客,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百亿级大项目正加快落地开花……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去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评估组验收,创新能力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23位,创新资源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均居全省第2位。
——高新突破,就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当下,东营正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产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突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突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打出一套支持创新的“组合拳”。
——高新突破,需要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培育更多“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一方面,东营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坚决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行“利华益+”等模式,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
高新突破,志在必得。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学民十分看好东营未来。他表示,中铁十局将结合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积极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企业与地方携手发展、共同进步。
周广学/摄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才能领略到最奇绝的秀色;
不惧风高浪急的弄潮儿,才能欣赏到最壮丽的日出。
转眼间一季度已过去,正是推进工作的关键期、黄金期。
让我们乘着浩荡的时代东风,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深情期许,乘风破浪、劲帆远航,奋力谱写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东营日报记者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