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市第七次党代会强调,全市上下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贯穿东营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境界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全面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项目带动,精准落实省“十大行动”“十大创新”,突出抓大项目、好项目,加速构建高质量、链群化、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产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培育更多“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全力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千万方原油储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服务型制造体系。切实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七网”行动,突出加强海陆空铁大通道建设,优先打通内联外接铁路网,全力推动津潍高铁项目建设,早日实现东营人民的“高铁梦”。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要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良性互动,充分释放发展动能。以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好满足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以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协作,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桥头堡。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综合成本最低、服务效能最佳的城市,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加强全域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城乡一体、区域融合、陆海统筹,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各板块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引导各县区发挥优势,重点培育2-3个具有地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带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水平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市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优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油地团结共建的基因已经融注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要不断深化平安油区、智慧油区建设,让“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推进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水平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要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坚持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实行陆海统筹、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保护治理格局,打造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一体化保护治理,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构筑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扎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更好增进市民生态福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建立完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开展提升工业能效攻坚行动,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涵养城市文化底蕴,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共建精神文化家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讲好黄河故事,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统筹吃住行、游购娱,高水平策划实施“黄河入海”“魅力油城”等特色文旅线路和精品文旅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独具风情魅力的现代文旅新城,全力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黄河文化旅游区域性门户城市。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推动就业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优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机制。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就要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高效能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营、法治东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规范提升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体系、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化法治东营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安全发展水平,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守住守牢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各领域安全发展底线。

(东营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