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春走基层·新春的味道】一口“非遗”醋缸里的年味

  在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有一个传承了四代人的非遗老手艺——古法酿制酱油醋工艺,如今又焕发了新生机。

  虎年新春,古法酱油醋传承人曲国栋裁好大红纸,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传的大醋缸上——“百年传承酱醋方,四代躬耕五谷香”,横批“春满老缸”。

  这口醋缸以及酱油磨、榨等老家什儿,从曲国栋的老爷爷、爷爷辈就用来酿制和储藏醋和酱油,成了他们家的传家宝。

/

  图为工人正在进行每日一次的醋胚倒缸工序,以便发酵。

  曲国栋告诉记者:“这口老缸瓮见证了我们四代人传承的古法酿造酱油醋的老手艺,从我老爷爷那辈,清末民国时期就自己酿造酱油醋,用扁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从小耳濡目染,曲国栋满腔热情地想把古法酱油醋技艺发扬光大,但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

  “父亲年龄大了,以后干不了,我心心念念就想接着干酱油醋这个事,当时正上着班,跟俺媳妇一说,媳妇就‘蹦’了,她说这个事费力又挣不到几个钱。直到后来我在企业下了岗,心里反而高兴,这样我就能拾起酱油醋这个事来了,媳妇这才勉强支持。”曲国栋回忆道。

  于是,曲国栋把积蓄都拿出来,又找银行贷了款,七拼八凑在黄河边上租了个厂房,终于建成了属于他这一辈的酱园。黄豆、小麦、麸子混合蒸料、出料……曲国栋如数家珍:“筛选好籽粒饱满,干湿度合适的黄豆、麦子、麸子,按比例拌和均匀,上锅蒸料一个半小时以后就开始出料。”

  曲国栋这一辈的酱园依旧是传统发酵的老工艺,但比以往的家庭作坊却大了不少。首期工程就上了5个发酵罐300个发酵缸,一个发酵周期45天,每周期生产酱油、醋各20吨,每年可生产酱油醋300多吨。曲国栋的父亲曲德三欣慰地说:“看着国栋干得越来越好,说不出来的高兴,盼着日子越过越好,盼着古法酿制酱油醋工艺发扬光大。”

  曲国栋的儿子曲文基也很支持父亲的选择,他说:“今年放假回来,帮我父母干点活,学习学习我们家这份老手艺,很自豪我们家能有这份老传承老手艺,相信我以后也会承担起传承这份老手艺的责任。”

/

  记者感言

  一口老缸,一个手艺,代代相传。从“一条扁担走长巷”到“一颗恒心筑酱园”的四代人、近二百年的蜕变,古法酱制酱油醋这棵老树发出了新芽。春节前两个多月,曲国栋的酱园就接满了订单,节日期间都要全负荷运转,因此曲国栋夫妻和老人、孩子们在厂里过年,虽然大家都很忙活,但也充满了不一样的年味。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刘明阳)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