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看东营|小年来了,这些黄河口年俗讲给孩子听

/

  东营有着独特的黄河口文化,黄河口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区,从明朝初叶,一直到上个世纪末,不同规模的政府移民为这里带来了新的人口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品质和民俗习惯。南部的广北地区、西部明清定格的利津县范围内,文化传承数百年,民俗习惯相对统一;中部寿光、广北移民较多,长期保持了各自原籍的风俗;东部以鲁西南移民为主,风俗近似菏泽、济宁一带;北部为次生移民区,都是利津、沾化等地居民和鲁西移民再次搬迁形成的村落,民俗融合度相对高一些。

  20世纪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于是四川、陕西、东北等风俗也开始与当地风俗并存。俗语“一村会九省,比邻不同俗”,就是黄河口地区居民风俗不同,却亲如一家人的真实写照。临近年关,黄河口地区各不相同、复杂多彩的年俗开始隆重登场,“忙年”成为一年之中的重要工作,呈现出浓浓地域特色的“年味”,成为黄河口一道独特的风景。

  腊八

/

  腊八日。黄河口人“忙年”往往是从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的,“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就是腊月初八,农家用黏米、红枣煮粥,称腊八粥,或蒸枣糕,谓之“腊八糕”,以望祛病避灾,生活安康。这天还要泡“腊八蒜”,就是将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里,然后倒入米醋,封上口之后放到阴冷处,待春节期间取出食用,其蒜名“腊八蒜”,其醋则名曰“腊八醋”。经过20多天发酵,到春节时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起来非常有滋味。有人说,所谓“腊八蒜”其实就是“腊八算”的谐音,旧时候到了这天,一般的店铺、财主都要为雇工结算工钱,让他们拿着工钱回家,举行个泡制“腊八蒜”的仪式就是要提醒一下雇主,别把“关键事情”给忘了。

  小年

  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年”,旧时说法,是送灶王爷回天复命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农村各家各户就开始筹备年货了。在东营区、利津县、广饶县一带,自古以来有腊月二十三祭灶辞灶的风俗。此外,在二十三前后这几天,各家各户还要来一个大扫除,东营区一带都叫“扫(音抄)屋”,扫屋的时候要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把屋里旮旮旯旯全都扫个遍,干干净净迎新年。

  此外,东营各个地方都有家家户户备年货、动手做面食的习俗,因为面食的种类比较多,所以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有类似寿桃的馍馍、花卷、绿豆包,还有的做年糕。然后,各家各户便张罗着动手炸鱼、炸肉、炸丸子、炸藕合之类的食品。

  除夕

/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时为廿九日),叫大年三十,也称除日,家家户户贴春联和新灶王像、挂年画、蒸年糕、包饺子、放爆竹、祭祖先和天地诸神。这天夜里,阖家欢宴,通宵守岁,燃放鞭炮烟火,忌吵架,忌说不吉利话,忌拉风箱。拂晓前煮饺子,祭祖先,放鞭炮,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一家人围坐吃饺子。除夕傍晚,饺子出锅后,有些人家由男子到先人墓地上坟;有些人家则在这天上午“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叫“请家堂”、“请轴子”。傍晚时分,开始“叫明”。当家的老人一面拨火一面叫“明啊!明啊!”,当火着至最旺时,每人引着一把谷草,口中不断念着“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家里流”,“大葫芦棒,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里扛”,“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穿袄子”等语往家跑,将火把放进灶膛里,再到大门口上好“拦门棍”,企盼金银财宝不往外流,在新的一年里吃穿都不用愁。

  入夜,即开始守岁,男家长多坐在“家堂”旁烧香、供茶、饮酒,以示同祖先一起过年;女子多在包饺子,全家团圆相处,其乐融融。除夕,各家在堂屋点长明灯至次日天明。家家门口悬挂灯笼,不准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煮破了叫“挣了”,灯笼里的蜡烛燃尽了叫“收了”,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叫“岁岁平安”,小孩子口无遮拦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马上要说“童言无忌”,以为补救。

  春节

/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俗称过年,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家凌晨早起,谓之“起五更”,开始煮水饺、更新衣,祭拜天地神祇,放鞭炮,在家堂前摆放刚出锅的头碗水饺,全家行叩拜礼仪。随后,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给儿童压岁钱,一家人团团围坐吃水饺。为讨吉利,黄河口人家习惯在除夕夜晚包水饺时将一枚制钱或硬币包入某个饺子里,初一早晨谁能吃到这只饺子,如同中了头彩,象征一年的好运气。

  天亮后,开始串门拜年,见面互道“过年好”等吉利话。正月初一,邻里之间要攀比谁家起得最早,因为起得越早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过得越好,所以天尚未明,相互拜年的人们就会纷至沓来,主人则会拿出家中最好的糖果和香烟迎接客人的到来。拜年首先要拜老人,但这时要问的却并非平时的客套话,而是要问:“老人家起得早吗?吃了几碗饺子?”老人就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你自己起得很早、吃得很多,以示身体很硬朗之意。

  利津户小孩年初一可往姥娘家拜年;正月初二下午送“轴子”;正月初三,开始走亲访友。广饶户讲究初一拜年不出庄,正月初二女子回娘家。鲁西户也是正月初二闺女、女婿到娘家拜年。正月初五是“五末日”(初一到初五,民间有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之说),也叫“五马日”。这天早上要放鞭炮、焚黄表纸、烧香敬神灵(意思是“年”过完了,送诸神各归其位),早饭吃水饺,一般不再出门串亲。

  垦利一带的鲁西南移民中至今仍保持着故乡的风俗。从除夕之夜开始,过年逐渐进入高潮,这时,每家门前都会横置一条长长的“拦门棍”,一方面防止鬼怪进院,另一方面要把财源运气拦在家中。锅中要放上两个馒头,用以“压锅”,以求全年都有饭吃。

  鲁西南移民中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在过去,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元宵节

/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地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