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春走基层·幸福追梦人】“田甜”新春又添甜

虎年春节就要到了,为充分反映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奋斗实践,展示各行各业爬坡过坎、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磅礴力量,东营日报策划推出“2022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访报道。本次采访活动将以新旧动能转换、产学研融合、幸福追梦人、奋斗正当时、新春的味道、灯火守望者等为主题主线,用记者的镜头和笔触展现新时代全市各县区、开发区的新进展、新变化,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娇艳的西红柿、翠绿的辣椒、甘甜的草莓、五颜六色的圣女果……寒冬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田庄村“田甜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硕果累累,迎来丰收季。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两委”成员马立军掸了掸身上的土,兴奋地说:“今年合作社股民们增收是板上钉钉了!”

入冬以来,田甜合作社大棚果蔬迎来丰收,吸引了城区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通讯员 朱校呈 报道

走进田庄村,27座大棚纵横交错,蔚为壮观,大棚内“春”色正浓。棚外2022年的第一场雪还冰封未化,棚内却温润如春。掀开厚重的门帘,沁人心脾的西红柿味道迎面扑来,马立军随手摘了一个西红柿递给记者:“你尝尝,是不是有以前西红柿的味道。”记者一口咬下去,汁水“滋”地一下就冒了出来,酸甜清新的滋味勾起了回忆:“像极了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味道。”

棚内走了一圈,记者浑身冒汗。负责合作社经营销售工作的张宁指着棚内供热管线说:“你摸摸这些管线。”“这么热乎,棚里还供着暖气?”“是啊!咱这大棚用的是附近油田作业后的废水供暖,正因为有了这些余热,种的瓜果才这么甜。”

“不光西红柿好吃,上茬种的哈密瓜那才叫一个甜,接茬长的草莓都供不应求。”张宁说。据了解,田甜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生产模式,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社员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党员联户包帮,同时参与技术指导、物流流通等关键环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每天他们都会接到大量的采购订单,每到周末还有大批市民前来采摘,这大棚里的水果是一茬接一茬地卖。”张宁伸出两个手指头挥了挥:“2021年还没分红,但每家至少比2020年多2万元”。

种大棚让田甜合作社尝到了甜头,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近期,村党支部书记马建民多次组织会商,商议新一年合作社发展问题,初步谋划了发展方向。他们决定,新一年,合作社将突出“现代农业”这个方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开发建设蔬菜、花卉、民宿、垂钓、观光旅游等板块,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民宿+观光垂钓+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充分体验原生态乡村生活。

采访结束时,已是正午时分,大棚里又迎来了一拨慕名前来采摘草莓的市民。顾不上回家吃饭,张宁带着村民又忙活起来。他说:“越忙越开心,甜日子还在后头呢!”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田庄人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他们创新生产模式,夯实产业基础,让乡村“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有力激发了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接下来,田庄村将继续牢牢锚定“现代农业”这个方向,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增收渠道,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