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营人|王强:油田建设一线的“技术尖兵”

引子

  25年如一日,奉献是传家宝,吃苦是家常饭。他是油建项目的“中流砥柱”;他是施工一线的“技术尖兵”;他是职工心中的“亲切书记”。

/

  王强在认真撰写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舍小家为大家,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与汗水、锐气与执着,谱写着油建一线无怨无悔的青春乐章。他就是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胜利油建东营项目管理部党支部书记王强。

/

  25年如一日

  他拼搏在施工一线

  在王强的办公室书柜里,有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最早的那一本,纸页早已泛黄。一项项荣誉与成就背后,是辛勤与汗水。

  1996年,王强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位于东营港的海工基地。他参与到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重点建设工程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在平台上一待就是58天,最终,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王强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在海工基地,他一干就是13年。

  海上作业不仅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时还要面对未知的危险。2003年,王强与同事两人驾驶一艘小艇出海前往采油平台进行高程复位测量,完成工作刚准备返程时却遇到了恶劣天气。那时海上突然起了大雾视线不清,风浪也随着大了起来,小艇就像一片树叶一样,在汹涌的大海上愈发颠簸起伏。去时用了1个小时的路程,返回却用了将近4个小时,受尽煎熬终于平安返回。“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刚从事这项工作,就知道海上施工的危险性,但是不能因为怕危险就不做了,干工作就要带着责任感与使命感。”王强的话掷地有声。13年海洋工程的历练,王强先后参与或组织了15座固定平台的建造,胜利开发一号、开发二号的坞修改造以及海油161自升平台、胜利901滩海铺管船等的建造工作。他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及多项荣誉。其中,他参加的CB27A井组平台工程获局级项目法施工优秀项目三等奖;在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重点建设工程中获局级青年岗位能手;负责的CB1F采修一体化平台工程、油田集中供热三期一标段工程被评为局优质工程,个人被评为管理局优秀基建管理个人;所负责的北京大兴机场京津冀输油管道项目部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部,个人也被评为公司优秀项目经理。

  百余项工程磨砺成长

  他打造多个优质项目

  2019年9月25日下午,随着7架大型客机依次从跑道起飞,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作为“幕后工作者”,王强所在的胜利油建公司承建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输油管道某标段。该标段是大兴国际机场输油“大动脉”的起点,管线途经天津市四个区,全长69.96公里。

  管线穿越市区,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王强和同事们进行了全面梳理,面对项目工期上的巨大压力以及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业主、监理、检测和当地政府“多方联动,多头推进”,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强化全过程管控和风险防控,将每一个环节的工期都压缩至极限。仅用十八个月就实现了从开工到全面建成的目标。

  参加工作25年,王强参与了各类工程项目一百余项,完成了近12亿元的产值。工程项目包括海洋工程、站库工程、储罐工程、长输管道工程等多方面。在王强组织施工的油田集中供热三期一标段工程中,他负责的标段工作量是全线六个标段最大的,但是却在全线六个标段中第一个实现了全线贯通。王强先后参与过辽宁绥中36-1陆上终端、天津南疆二号油库改扩建、渤西油气处理厂等多个站库工程。其中,在绥中36-1陆上终端项目上组织施工的热介质炉区被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只有中专学历的王强愈发感到学识上的不足。于是,工作之余,他通过自学取得了四川大学本科学历,并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证书。“参加工作25年来,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学习。要想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王强深有感触地说。在抓好项目施工的同时,他也注重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编写成文字资料。他组织编写的《长输管道机械化补口施工工法》获2018年胜利油田“企业级”工法一等奖;《提高中航油项目防腐补口施工质量》获得2018年度石工建优秀QC成果一等奖,为公司后续长输管道项目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还在国内许多刊物上发表了《浅谈水网地区长输管道铁路穿越施工方法》《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探析》等论文。王强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对年轻人倾囊相授,鼓励年轻人积极创新,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敢拼敢干、能打胜仗的队伍。

  服务职工的“热心肠”

  他最亏欠的是家人

  2020年,单位将王强的岗位由项目经理调整为基层党支部书记。调整后,他迅速调整工作思路,认真学习党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工作上取得成绩的同时,王强还关爱职工,积极为大家办实事,是单位人人皆知的“热心肠”。员工同事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王强总是尽力帮助,职工们有事也愿意找王强拉呱谈心。“自己就是为职工服务的”,多年来,王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名职工的父亲因胃癌手术出院后,尽管家人没有告诉老人真实的病情,但他自己一直怀疑害怕,性情也发生了改变,一直闷在家里不敢下楼,家里人怎么劝也没用。王强听说后,一有时间便赶到职工家里与老人沟通交流话家常,最终老人放下心里的压力,同他一起下了楼,性情也逐渐开朗起来。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老人身体依然非常健康,每当这名职工谈起此事时,也一直对王强心怀感谢之情。在垦东12站施工中,王强发现一名职工的工作情绪不高,便主动找他谈心,原来这名职工因家里房顶漏雨一直没时间处理,妻子为此经常与他吵架。得知这些后,第二天,王强就协调社区将该职工所住楼房楼顶做了防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他平时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把职工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深得大家信任。

  “古代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比他的次数还要多。”有同事跟王强开玩笑道。原来,王强在海工基地工作时,有时因天气原因无法出海进行海上施工,便决定抽空回家看看,结果刚下高速眼看就到家门口了,又接到单位通知因天气好转达到出海施工条件,家门还没进就又返回了单位。“次数多了以后,回家之前就不给家里打电话了,毕竟很长时间不见面,说回家结果又回不了,家人难免失落。”王强说,“作为施工企业,项目在哪里,工作地点就在哪里,吃住就在哪里。这25年来,平均每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最多一个月,感觉非常亏欠家人。”没有给女儿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接送过孩子,家里有什么事都要靠妻子。因为工作原因,他错过了很多。虽然多年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是家人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好好工作,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王强如是说。

  如今,王强又在国内最大的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高89-樊142百万吨级项目继续努力工作着,用他的专业与热爱续写着“技术尖兵”的传奇。

(记者 魏玉珠)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