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窝镇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特色文化项目建设红红火火

  日前,在盐窝镇八东村文化广场,一场精彩的演出正在上演。寒风并没有吹散群众的热情,舞台前被前来观看演出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舞蹈《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我的中国心》、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吕剧《龙凤面》,一个个精心准备的节目轮番上演,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今年以来,盐窝镇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结合实际,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融入产业项目和特色活动中,推动实现盐窝镇文化高质量发展。

  精准定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盐窝镇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扎实传播和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识、新风尚。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培锋告诉记者:“镇党委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通过从党员干部、乡贤五老、励志脱贫户、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中招募近30名志愿者,通过制定‘菜单’、群众‘点单’、传习讲师‘买单’的‘群众点单’服务新模式,精心策划课程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同时,在全镇125个村开展“进千村、乐万家”百场文艺活动,坚持天天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继承发展,打造特色文化项目。盐窝镇总投资5600万元,实施南岭村至北岭村全长5公里主街改造工程,建设老戏台、非遗文化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体验馆等特色区域,并引入老扬琴、南岭豆腐等本地特色非遗项目,打造了“老街长巷”暨“非遗文化传承一条街”项目。张培锋告诉记者,围绕“老街长巷”项目,盐窝镇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推动老手工、老工艺、老作坊等非遗文化沿街落户,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拓展富民强村增收渠道,推进文旅融合健康发展。同时依托七龙河田园社区,探索发展民宿产业,逐步打造成为集社区居住、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模式,实现“人文+乡旅”融合发展。

  夯实基础,打造标准文化阵地。为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盐窝镇按照“六有”标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即:有固定场地、有必要设备、有专人管理、有标识标牌、有活动计划、有鲜明主题。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的同时,还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配备了投影仪、音响电子显示屏等相关硬件设施;积极同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各方支持,为全镇125个村重新配发各类书籍600余册,每个村配备了音响、广场舞服装、秧歌服、锣鼓镲等文体器材,实现全镇所有村文体器材全覆盖;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邀请县文化馆专业人员指导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体骨干,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文化队伍。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韩层层 张倪文野)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