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镇:“三变”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金秋时节,行走在河口区义和镇,到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处处可见农村“三变”改革给义和镇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义和镇“锦绣河口”慧海红薯种植示范园内,只见一台台小型机械行走在田垄之间,翻起片片土地,所到之处,一个个红皮地瓜隐约可见,三五个村民正在忙着将收获的地瓜分拣、装袋、装箱。“我们的红薯种植从整地、种植、植保,到杀秧、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走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河口区慧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慧高兴地说,“在镇‘三变’改革工作专班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合作社在‘锦绣河口’核心区承包土地1000亩建设红薯基地,种植龙九、西瓜红、济26等优质红薯新品种,并引进当前先进种植技术,使用全程机械化管理,以‘膜下滴管带’为主推技术,解决了当地盐碱干旱难题,使红薯产量达到了亩产7000多斤。”

  在王集村菊花茶种植基地,160亩菊花陆续开放,菊花茶已进入采收季。在一方方菊花茶种植园中,河口区水利局驻王集村第一书记牟强与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广大种植户采摘菊花,并对菊花后期管理技术进行指导培训。“菊花茶是王集村三大特色产业之一,预计亩产菊花1200斤,可生产菊花茶200多斤,产值可达4800元。”牟强告诉记者,在区水利局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集村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成立了谷香梨韵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多亩,发展了海水稻、莲藕和菊花茶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其中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800多亩,种植了盐丰47耐盐碱水稻,水稻亩产可达1200多斤,实现了村民、集体双增收。

  2020年以来,河口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实践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工作,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力引擎。义和镇在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把握“清”“变”“合”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村级集体资金、村民富余资金入股田硕农科、九丰农业、河丰农牧、同和草编等产业发展项目,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龙头。同时,义和镇制定了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与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建设实训基地和专家实验室,建立“义和庄”创客孵化平台,吸引了一大批怀揣田园梦想的乡土人才积极投身“三变”改革。

  目前,义和镇已成立专业合作社38个,逐渐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慧海地瓜、梁家苹果、北大屋葡萄、大牟草柳编、宝一菊花茶、围子地瓜等已成为河口区的知名品牌。围子红薯专业合作社在总结多年地瓜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机械化种植,引进了耐盐碱品种,并注册了“小围子”商标,成为全市的知名品牌。梁家林果专业合作社新引进了烟富8号、神富6号等优质苹果品种,注册了“金河口”商标,获评“齐鲁放心果品”品牌,梁家村也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梁家苹果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大牟村的草柳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接到了上千件订单,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并培养了一批草柳编能手,先后有1人被评为东营市首批农民草柳编技师、有3人在河口区“工匠坊”产业联盟“365”志愿杯草编手工艺大赛中获奖,带动了全镇草柳编产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吴吉新)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