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街道:特色产业有奔头 农民增收尝甜头

  日前,记者在河口区河口街道福祥村“跑道鱼”项目现场看到,鱼塘外挤满了车辆,来自滨州等地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早早赶来等候新的收获。随着专业捕捞队下水、布网、装鱼,一框框硕大、肥美、鲜活的罗非鱼被捕捞上岸。“我们整个池塘这次能产鱼5万斤以上,按7块钱每斤卖出去,去除成本,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谈起这一季的收成,福祥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国难掩心中的喜悦。

  河口街道“跑道鱼”项目是农村“三变”改革和产业振兴的积极实践,在助农增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跑道式养鱼”,就是将传统池塘“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每个水槽长25米,宽5米,水深2.5米左右,推水设施和增氧设施一开,鱼儿顶着水流游动,进行“有氧健身”。河口区农业农村局派驻福祥村第一书记杨新丽告诉记者,“因为采用‘跑道式养鱼’的模式,我们的罗非鱼一直处于不停地运动当中,产出的鱼肉质鲜美、口感劲道,很受欢迎,不愁销路。”

  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甜头。近年来,河口街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和破解乡村振兴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大力发展“跑道鱼”、食用菌、无花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西五、坨子、福祥、民生4个村累计销售成鱼15万余斤、虾2000斤,实现村集体增收89万元。2021年,投放鱼苗3.2万斤,预计产量可达15万斤。此外,西五村还积极利用片区大面积的生态林资源优势,在池塘东边发展林下养殖项目,顺利实施了首批“跑步鸡”试点项目,每亩生态林可为农户增收200元。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下一步,河口街道将继续探索模式多元、机制灵活、风险可控、操作性强的农村“三变”改革形式,聚焦农业产业化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跑出特色农业发展新速度。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李慧敏)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