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营人|张希涛:择一事尽一生

  每个人都能把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就是伟大!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工程师张希涛,32年如一日,为了黄河口那万顷绿色,像钉子一样坚守基层,在平凡的工作中焕发出了不平凡的光彩。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择一事尽一生”的人!

  当年有句民谣唱道:“大孤岛,大孤岛,年年洪水赶着跑,遍地是荒草,春秋风沙如海啸,夏天蚊子到处扫。人过不歇脚,鸟来不打草。”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年孤岛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有那么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披星戴月、斩荆披棘,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用磨起老茧的双手和无尽的汗水,一个个坑一棵棵树,把绿色植进了岁月,把风沙荒原变成了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类繁集的生态绿地……

  张希涛,就是那群年轻人中的一员。1988年6月,从当时的垦利县职业中专学校毕业后,年仅20岁的他怀揣着“开荒造林、绿化祖国”的梦想,来到了民谣中描述的地方———地方国营垦利县孤岛林场。

  在这个距离城区百余公里的地方,张希涛一干就是32年。从参与多处造林工程设计的“造林能手”,到肩负湿地保护与检测的“保护区人”,岗位在变、工作在变、身份在变,但他甘于平凡、扎根基层,“择一事尽一生”的初心始终没变。

  青春热血付林场

  沿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顺河北路一路向西,一片片刺槐林、黄蜡林、混交林延伸至天际。

  这里是张希涛留下青春奋斗印记的地方。“这一片林是1988年栽的。”……每路过一片林地,张希涛总是能非常清楚地说出栽种的树种和时间。汽车一路向前,张希涛的思绪也慢慢回到了上个世纪。刚来林场时,张希涛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除了正在工作的磕头机,目光所及之处尽是2米多高的荒草滩;“三个蚊虻一盘菜”,这里蚊虻多的甚至上个厕所屁股都能被咬肿,为了躲避蚊虻叮咬,下地的耕牛都被披上了被子,黄河断流时,滩区时常漫天黄沙。

  从春天到深秋,一年八九个月的时间都在造林。林场的工作很不轻松!育苗还可以用机器播种,但植树全靠人工。车少、路颠,每天的树苗运送基本靠他们肩扛手提,然后把树苗用铡刀一截,仅留下连根带杆30多公分,再用铁锹一个坑一个坑地种下去。春天风沙大,一天下来他们几乎都变成了泥人,但他们苦中作乐,调侃彼此为“沙雕塑人”。住荒草滩、啃凉窝头、喝凉白开,一场场造林大战中,铁锹磨起的血泡变成了硬邦邦的老茧,刺槐的尖刺把他的肩膀划破了一道又一道。

  青春热血付林场。“人手一把锹,出没荒草滩。造起万顷林,林海映蓝天。”伴着张希涛自编的歌谣声,一望无际的荒草滩变成了碧海连天的森林。

  保护区工作显身手

  为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希涛的个人身份,也从“林场人”变成了“保护区人”。

  新工作带来新挑战。“不懂怎么办,不懂就得学,要适应新业务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强业务知识储备量。”张希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保护区成立以来,只要有学习机会,他几乎每次都到其他省份参观学习保护区业务相关知识。2007年,他还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个多月,专门学习环境保护和林业科学知识。

  正是因为这份专注与专业,他参与的市林业局牵头进行的3次林业一类调查,3次二类调查,1次仿二类调查都是一次性合格验收。

  2004年,张希涛任科研股股长,专门负责鸟类巡护监测、禽流感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科研工作任务。

  “这是夜鹭,这是赤麻鸭,这是东方白鹳,这是白尾鹞……”边走边讲的张希涛对这里的每种鸟类都如数家珍,他在巡护监测岗位上坚守了26个年头,填写记录的鸟类监测表格就有8500多张,为迁徙鸟类的观察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依据。

  慢慢学着,慢慢做着,张希涛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了感情,也成为一个越来越合格的“保护区人”。

  伟大出自平凡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原来的“林场人”,已成为保护区的“守护人”。

  “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林业绿化先进个人”“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保护区管理局个人三等功两次、嘉奖一个,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如今的张希涛,早已数不清获得过多少荣誉。“我哪里算什么中坚力量,不过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人做,该我做的我去做好罢了。”张希涛如是说。

  大功无言的张希涛,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32年时间里,付出的不仅是青春和精力,还有默默地牺牲。2015年,张希涛的爱人因脑血栓瘫痪在床,很多人都劝他回去陪爱人,他一度也想这么做。可是,爱人身体的不可修复性加上他那份“把事情做好”的责任心,驱使他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把老母亲接回自己家照料爱人的日常生活。“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让母亲照顾爱人,要说心里不难受是不可能,可是这份职责不能停。”张希涛满是愧疚。

(记者 蔡文龙)

责任编辑:李晓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