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东营”党员先模人物|李田英:了不起的“小脚劳模”

  “人活着只有做一些对人民大众有益的事,才算没白活。”这是“小脚劳模”李田英常说的一句话。

  李田英于1921年出生在农高区丁庄街道,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秋,她组织35个抗战家庭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年收粮食6万多斤,有力地支援了前线。随后,她带头成立全国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用一双小脚带领着大家闯出了一条农业互助合作的康庄大道。

  1940年,李田英所在的广饶县三柳树村农民分得了土地,但受多年来海潮侵袭、地主剥削、兵匪抢掠等影响,多数农民生产生活都面临巨大困难。李田英与丈夫孙锡魁将村里的党员和先进群众召集起来,商量解决办法,最终决定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进行生产自救,全国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由此诞生。

  互助组让百姓们看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1945年,村里正式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一致推举李田英当社长。经上级批准,这个全省最早的农业合作社被正式命名为“李田英农业合作社”。当年,村里粮食获得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李田英农业合作社粮食、副业产品连年获得大丰收,社员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干劲儿十足。这些成功经验在多家媒体陆续报道,引起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山东分局的高度重视。1951年,中共华东局山东分局派出20多人的工作组进驻三柳树村开展调研,最终他们总结出经验: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土地报酬,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和公开记工。这一经验做法被上报到党中央,1953年,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1953年春天,三柳树村与刘庄村合并成立高级合作社,李田英任社长。高级合作社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的基础上,每人只留0.04亩地种菜;改进生产管理,实行分工分业、分队分片、包工包产等办法,建立专门的评工定量委员会,研究制定不同农活的标准定额,推行常年计件包工制,并进行检查总结评比。

  这一年,高级社平均每人分粮995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多。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这些尝试与探索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进了经营管理,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为表彰李田英的爱国精神,1951年国务院为李田英颁发了“爱国丰产奖”奖章和奖状,山东省政府以资鼓励奖给李田英的奖品是拖拉机和三铧犁。1950年2月,李田英被渤海行署选为“全国一等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建国一周年国庆观礼。1959年,李田英第二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

  当时,李田英的小脚与众多的荣誉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摄影记者们涌上前来想要拍一拍她的小脚时,她很不好意思,觉得这是封建时代才有的,便将挽起的裤脚放了下来,遮住了那双小脚。此时,邓颖超走了过来,对她说:“你这双小脚担负了更多的辛劳,作了大贡献,怕什么?让记者们拍就是了。”

  回首过往的岁月,李田英“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还有很多。1961年农历二月初二,渤海发生大海潮,海浪咆哮着向防潮坝猛烈撞击,大坝出现决口,一万多亩麦田眼看就要成为一片汪洋,情况十分危急。李田英顾不得寒冷的天气,她穿着棉袄棉裤纵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浪头打来,她时沉时浮。见不足1米6个头的李田英跳入海水中堵决口,村民们也纷纷跳下去。半天时间过去了,决口终于堵住了,可李田英却晕倒在了大坝上,棉裤冻成了硬冰壳。她的后人说,每年春天李田英都会犯气管炎,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

  自1937年参加抗战以来,李田英的红色信念从未改变。多年来,她的所作所为正印证她所说:“要做一些对党、对社会主义、对人民大众有益的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算没白活。”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