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星火点亮奋斗征程

引言

  一面旗帜漫卷西风,一纸宣言换了人间。漫步刘集后村当年的小院,追寻“宣言”星火留下的痕迹,吸引人们前来的不是独特的乡间风光,而是一段激情澎湃的红色革命岁月。在这里,信仰的光辉、奋斗的征程、人民的伟力,辉映的是历史、震撼的是人心。这种信念,跨越时空,永不过时。这条路,我们将一直走下去。

/

  穿过火炬和高粱装饰的门檐,静静伫立着一方不大的院落。低矮的院墙、古朴的老槐树、灰白色的老屋、灶台下隐秘的地道入口,它们默默无言,那段历史却穿越时空、扑面而来,熠熠生辉。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当年的刘集村,96年前,在这个小院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院子的主人,刘集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在这里和支部党员们创办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率先点燃了中国北方农村革命的圣火。

  也是在这里,95年前,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得到使用、传播和保存,这股红色精神得到传播、继承和发扬,如星火般,为黑暗中探索的先驱们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也点亮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东营人民的革命信念。

  拂去历史的尘埃,身处新的时代,苦难早已远去,而“宣言”之光已从这里继续出发,不断延续新的辉煌……

/

  寒冬腊月萧瑟景,群雀枝头望凋零。1925年的腊月,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袍的青年从济南风尘仆仆地赶回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他就是刘集村第一名共产党员刘子久。在外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进步革命思想,于1924年在王尽美、王翔千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刘子久对堂兄刘良才畅谈着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这让刘良才领悟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唯一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光明前途的希望所在。

  经刘子久介绍,刘良才于192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刘集党支部建立,刘良才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后来,刘良才又发展了村里的青年刘英才、刘洪才等入党。就此,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诞生,革命的火种在这个小村庄里开始悄然传播。

  刘集党支部建立后,刘良才和刘英才等人以走亲访友、外出做工和讨还债务为名,在刘集、菜园、吕家、红盆等村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发展组织,并在自家秘密办起了农民夜校。

  1926年春节,在济南教书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与延伯真、刘子久回家乡探亲,一起带回村的还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当年,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一书时由于过于入迷,错把墨汁当红糖食用,自己却浑然不觉,还边吃边说好,“够甜,够甜的了!”这本封面上印有“大胡子”的书同样让刘良才他们如获至宝。

  也是在1926年,刘集党支部开始举办农民夜校,刘良才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农民学文化、学革命理论。手捧《共产党宣言》,他带着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

  “我们穷人是走慢了穷撵上,走快了撵上穷,不紧不慢往前走,扑通掉进穷窟窿,永无出头之日。要想改变如今这个世道,就要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奔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内,支部旧址复原农民夜校场景的房间里,仿佛还回荡着刘良才洪亮坚定的声音,还是那么铿锵有力。

  刘良才的孙子刘奎湘今年79岁,看到此情此景,他感触依旧很深:“爷爷家俨然成了共产党人学习的‘夜校’,大家在这里开会、学习《共产党宣言》、印传单,就连发展党员都是在这里进行。”

  随着书页慢慢翻过,大家越学越有底气,心里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们要抱成团,抱的团越大,地主就越害怕!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

  就这样,村民们在这里逐渐接受了新思想,先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一分子。通过认真阅读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他们对里面的每句话都耳熟能详,把马克思亲切地称为“大胡子”,还认准了一个道理:跟着“大胡子”说的做,就能翻身。

  参加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时间到了1928年底,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到1930年,广饶县已成立8个党支部。自此,苦难深重的广饶农村有了共产党的组织,犹如干柴中引来了火种。自此,马克思主义真理在这个小村庄传播,辐射了四周,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献也在这里度过了数十个不平凡的春秋。

  时至今日,说起《共产党宣言》对这里的意义,人们的回答仍旧默契而坚定:“它是指引,是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

  马克思主义很快在刘集村扎下了根,并成为指导这里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明灯。

  无数个夜晚,在昏暗油灯下,刘良才和支部的党员们商量如何用好马克思主义帮助更多百姓吃上饭的决策:“觅汉增资”,发动生活贫困的长、短工智斗财主,以增加工钱熬过春荒;“掐谷穗”,帮助贫苦群众,从地主手里夺回自己的劳动成果,渡过生活难关;“砸木行”,反对横征暴敛,带领群众喊出“打倒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等口号……一次次斗争打击了敌人,增强了群众斗争的勇气,更是丰富了党组织领导大规模群众性斗争的经验。

  1927年3月,刘集党支部借地方上国共合作之机,在各地公开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主张,把工农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他们想方设法帮助贫苦百姓解决遇到的困难,逐步扩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党的队伍和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成熟。

  “这个看似普通的灶台,其实是一个隐蔽的地道入口。”百年后的今天,身处中共刘集支部旧址,一路边听边看。“当年,这个地道通到前院的一口枯井,长达27米,是刘良才同志的妻子姜玉兰和他的儿女在夜间挖成的。许多革命同志曾在地道里刻钢板、印刷文件,秘密开展党的活动,有位女同志还在里边坐过月子,充分体现了当年斗争形势的严峻和残酷。”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脑海中当年的画面逐渐清晰: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革命形势愈发严峻艰苦,但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或许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刘集党支部很快发展成为东营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的活动中心。也正因如此,这个鲁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村庄,却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远近闻名,被誉为“小莫斯科”和“小乌克兰”。

  置身《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三楼“宝书再现”展区前,人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心生疑问:烽火岁月惊心动魄,珍贵的《共产党宣言》究竟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用生命。”刘奎湘用寥寥三个字解开了疑团。

  故事要从1927年讲起。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逐步控制了山东,广饶县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在白色恐怖下,刘集党支部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隐藏保存力量的同时进行艰苦的斗争。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保护党的机密和党内同志的安全,刘集党支部根据党组织规定,销毁了大量文件和书刊。但是如何处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却让刘良才等人犯了难。“不舍得烧掉它,但又怕落入敌人手中,于是我爷爷便想办法把它藏了起来。”刘奎湘说。

  后来,刘良才被国民党广饶县地方当局列为重点搜捕对象,省委决定调刘良才到潍县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刘考文担心书落入敌人手上,时不时就把书挪挪位置,粮囤底下、灶洞里、屋顶脊瓦内……为了保护《共产党宣言》,可谓费尽了心思。

  1932年8月博兴暴动失败以后,刘考文考虑到自己可能被捕,又把《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忠厚老实、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在潍县遭敌杀害。

  对刘世厚来说,《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更深了一层,它凝结着无数战友的血汗牺牲。他用油毡纸把书精心包好,与刘考文一样,有时藏在床铺底下,有时用土坯密封在山墙的麻雀窝里。就这样,“时不时挪挪位置”的方式让它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捕。

  1941年1月,1000余名日伪军将刘集村包围,为搜捕八路军和党的干部,点燃了村内的大部分房屋。当时已经逃到村外的刘世厚担心藏在家中的《共产党宣言》被烧毁,冒着被抓捕的危险又潜回村里,从烈火中把它抢救出来。

  从火海中抢救出的《共产党宣言》,被刘世厚保存至全国解放,到1975年才将它捐献了出来。至此,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共产党宣言》安然无恙。

  于是,我们能在今天得以见到这本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感受那流传下来的红色精神。正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一本书,更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

  今年4月,经改造提升的《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重新开馆,吸引了无数人前往参观学习,大家在参观后纷纷感叹:“真理的旋律回响百年,到今天仍在鼓舞指引着我们。”

  红色血液汩汩流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经百年,《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本书的范畴。“为了做好内容取舍,我们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和总体架构,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实践、影响、传承发展为展览主线,力求做到主题明确、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广饶县委县直机关工委三级调研员任学诗介绍。

  漫步《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白色立柱、红色展台,一个个故事图文并茂、语言简明生动,严肃性思想性可见一斑。在这里聆听历史的回音,感悟那段红色的岁月,那股精神力量也愈发清晰和强劲。

  其实,在建党100周年的今天,在刘集后村,在大王镇,在广饶县,在东营市,“宣言”的故事已演绎得更加精彩,“宣言”之光正照耀得更加夺目。

  在刘集后村,过去人们相信,跟着“大胡子”说的做,就能翻身。从革命年代走出来后,人们坚信听党话、跟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

  解放战争中,刘集党支部传承着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带领党员群众踊跃支前,仅百多户人家的刘集村有27名烈士,参军参干人员达192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这里,村党支部就带领村民们上项目、搞生产、抓经济,村内建起了面粉厂、化工厂、预制管厂、手套厂、养殖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集人在全镇经营饭店20余家。刘集人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温饱,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

  进入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刘集人把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红色资源作为最大的财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刘集后村建起了集种植、储存、采摘、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刘集采摘园;去年,又投资320余万元,集中流转50余亩土地,建设1处高标准生态采摘园、2座新建冬暖式保温大棚,村集体收入一跃达到70多万元,“红色刘集”再次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大王镇,镇党委、政府办公楼里镌刻着十个大字:“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这句话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是对大王镇所有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大王镇所有共产党员一直以来担当作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大王镇党委书记的李培义带领党员干部、厂长经理三下江南、两去胶东,“对照先进找差距,反骄破满定措施”,按照“乡镇企业、高科技农业、小城镇建设一齐上”的发展思路,大王镇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从2003年成为山东第一个“百亿镇”,2011年成为山东第一个“千亿镇”,在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6位,大王镇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告诉所有人,那十个字他们做到了。

  在广饶县,人们深知,爬坡过坎,“实干”是制胜之钥。广饶县把推进“两新”组织党员分类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亲自抓,出资人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开展“双培双带”行动,实行“党员先锋工程”,建成全省首家非公党建学院。推进园区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两个省级园区划分10个片区,成立片区党委8个、片区党总支2个,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关、以强带弱”的原则,推动了党组织工作全覆盖。

  现在,凭借“红色”引擎的推动力,广饶县连续蝉联全国百强县,拥有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4家,各类上市挂牌企业56家,足以证明党建工作对经济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

  在东营市,作为山东农村党组织的发祥地,红色基因同样早已深深融入党员干部群众的血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东营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勇立潮头,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畏艰险、拼搏奋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

  除了有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保存了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外,抗日战争时期,清河抗日根据地和渤海垦区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东营人民踊跃“支前”、“北上”、“南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营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开启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在东营开启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建起了我国第二大油田,把“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雄心壮志镌刻在东营广袤的土地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使东营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和省八大发展战略,提升境界,转变理念,勇于突破,谱写了一系列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系统观念,超前科学谋划。对标中央精神,立足东营实际,确立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完善,持之以恒向前推进,开创了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争先率先,勇于担当实干。以“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为抓手,接续推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推动东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坚持问题导向,奋力改革攻坚。切实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宗旨。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逐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坚持好干部标准和“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倡导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符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抓落实的实干者。

  东营发展取得的成绩,关键在于全市上下干字当头、苦干实干。这股实干的力量,源自那股赓续传承的红色精神,它历久弥新、历久弥坚,不仅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准则,更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内涵。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历史是现实的源头。走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时,似乎跨出了穿越百年的时光隧道。在回首与瞩望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宣言”之灯绽放的光芒,感受到了“百年变局”的历史召唤。

  百年回眸,正道沧桑;“宣言”指引,路在脚下。

(东营日报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