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机开新局,加快东营高质量“蝶变”

  三月的东营,处处是春的活力与美丽。 无论是身处热火朝天的工地还是科技创新的实验室,无论是身处日新月异的园区还是机器轰鸣的车间,都能聆听到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时代跫音: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在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历史的进程。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东营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变化。特别是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东营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把握“定”与“变”的辩证法,既保持历史定力,又保持改革韧劲,以确定性措施育新机、开新局。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东营发展,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加快推动东营高质量“蝶变”。

  坚持“项目为王”,“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闪闪发光”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一个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好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2月26日上午,全市2021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再次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潮。

  “本次集中开工项目157个,总投资756亿元,涵盖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创新平台、‘5+2+2’产业等多个领域。”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李友堂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投资支撑更加有力。项目全部属于新开工,不包括结转续建类,以总投资127亿元的东营港原油仓储、总投资62亿元的蓝湾功能高分子材料、总投资30亿元的恒昌医疗科技年产300亿支新型防护用品等项目为代表,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筑牢了有效投资“压舱石”。

  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紧密结合我市目标定位,包含总投资44.41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18个,总投资71.21亿元的创新平台项目14个,总投资13.11亿元的生态环保项目9个,塑造了发展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117个产业项目总投资和年度计划投资分别占比83.1%、77.3%,新材料、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项目势头强劲,数量和投资占比分别达35.1%、44.3%,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需要抢抓机遇、久久为功。近年来,我市主动担当黄河入海口城市历史责任,实施项目攻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随着一个个大而强的项目加速推进,东营的项目建设正呈现千帆竞发之势。

  ——威联化学对二甲苯等项目,对于我市构建“油头化身高化尾”的石化产业格局,具有战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项目,力争3至5年内在稀土催化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望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300亿元至500亿元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国瓷公司5G用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打破日本在5G用通信元器件领域的垄断,国瓷公司也将实现由材料制造商向元器件制造商的延伸升级。

  放眼各县区,项目建设掀起新热潮。在垦利,一期投资9亿元的艾蒙特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项目将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在河口,正邦(河口)食品加工园、昊华生态循环水产品养殖等总投资15.7亿元的5个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在广饶,佳美500万套子午胎智能制造等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价值链……

  拼发展、拼项目,最终拼的是制度设计、组织机制,更是境界与担当。去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攻坚年”。我市把重点项目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科学论证研究项目,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下,全力优服务、强保障、促改革,奋力按下项目建设“快捷键”,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力动能转换,让传统动能迸发新活力、新动能破土萌芽厚积成势

  在新常态下,像许多城市一样,东营经历了发展阵痛。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这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倒逼东营系统谋划、创新作为:

  去年,威联化学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顺利投产,不仅打破了国内企业对进口的依赖,也为我省地炼行业重整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项目达产后,将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和45万吨环氧丙烷。该项目的实施,既能为当前的丙烯产业链壮大产能,而且能为中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提供重要基础;石大胜华动力电池添加剂项目的实施,将让企业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

  这些项目,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体现。面对新常态,我市以“转型不是转产”的理念筑牢工业“压舱石”,以“晴天出海,雨天结网”的意识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大而强的传统产业项目,已成为东营经济“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韧性。 集群发展。在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上,东营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推动形成“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科技赋能。东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

  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

  既让“老树发新芽”,又让“新树深扎根”。“采油树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现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研发攻关,他们一举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

  在东珩国纤新材料公司展厅,记者看到,1000摄氏度的高温喷枪火焰无法点燃一小撮“棉被芯”。这神奇的“棉被芯”就是高性能氧化铝纤维,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据悉,该公司技术打破美国3M、日本三菱公司的垄断,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能够生产氧化铝纤维的企业。以该项目为依托,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规划氧化铝纤维产业链下游项目,打造涵盖隔热防护、高温耐材、汽车工业衬垫、氧化铝连续纤维等产业的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业园。

  金融港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稳步实施,一批高端研发平台陆续运营,一批高能级创新型园区蓬勃兴起,支撑带动东营产业结构化不断优化。

  坚持系统观念,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

  经济是系统,经济工作是系统工程,要求我们从总体与个体、要素与联系、定性与定量上研究发展规律、提出新对策,从而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优化升级。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东营的变化,发轫于观念的变化。

  2018年9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每年举行的重点项目观摩、务虚会、论证会,正不断筑牢城市的理念“底座”、标定城市的发展“航道”。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始终把“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作为有效抓手,实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

  在观念升级中,东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不断明确: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只要瞄准一个领域,做精一个产品,就能成长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

  瞄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这一目标定位,我市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平台建设支撑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聚焦优势领域,加快建立“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运行机制。去年以来,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率先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了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在石化产业领域建设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省高端石化领域唯一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依托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中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知名院所42个科研团队,建成4个研发平台,落地8个重大科研项目。

  生态是东营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支撑。

  我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科学处理湿地与水的关系、湿地与城市的关系、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了从关注要素向关注要素之间关系转变、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从基于技术向基于自然转变。

  近年来,我市精明打造水环境、水生态,从高标准编制规划入手,大力修复水生态,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和河道外生态补水,进一步改善了全市河道水系湖泊湿地生态。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开展空气异味整治,深度整治工业企业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作为和务实行动,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从前要办理异地的营业执照只能去核发地办理。有了营业执照‘异地办理’这个政策,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年初,鑫远石油化工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先生在垦利区政务服务大厅领取了东营市首张“跨域通办”营业执照。

  优服务、落项目、促发展,东营不停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始终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入手,在全省较早谋划、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干事创业、改革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持续深入开展大竞赛、大比武,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抓落实的实干者。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让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中挑大梁、唱主角,努力抓住机遇求突破、开新局。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让我们共同携手、砥砺奋进,为东营改革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东营日报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