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搭上扶贫列车 奔向振兴大道

  迎着新春的暖阳,走进河口区新户镇振兴新村建设自然村,只见条条道路平坦开阔,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建设自然村位于河口区西北部,全村169户453人,过去是一个典型的鲁北穷村,收入低、没保障,2016年被认定为市定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每年不到2万元。“村里没有一个好项目,年轻人找不到出路,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小孩,更找不到发展的方向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岩峰每每回忆起过去村庄的境况,感慨颇多。

  没有项目、劳动力不足、集体经济上不来……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2017年,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新户镇在建设自然村建设了污水处理项目,让生态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实实在在的有力手段。该项目吸纳建设自然村及周边四个市定贫困村资金入股,每个村入股资金58.2万元,项目每年返还每个村集体不低于5万元,连续返还10年,协议到期后,还将本金全部返还村集体,实现了扶贫资金收益与村集体收益双增长。“我们一方面确保村里享受项目分红,同时还打造了生态农业大棚,种植了菜花、油菜等蔬菜,待成熟后分给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让大家吃上放心免费的蔬菜。”新户镇村镇建设管理站站长王成泉说。

  从此,建设自然村打开了走上致富路的第一扇门,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挣上了“绿色钱”。

  建设自然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工作。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周边企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享有保底收益的同时,还根据土地合作社盈利情况享有二次分红。同时,企业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也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了方便。“过去家里种玉米,除去种子化肥、租机械的钱,一年下来一亩地就挣个几百块钱,入股合作社后,每亩地能挣到1000元钱。”村民王洪文算了一笔账。

  2019年6月,在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家纺专业合作社,发展手工老粗布项目,号召村里的老年人参与进来,通过织布赚钱,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扶贫政策的好处说也说不完……现在的建设自然村有项目也有返乡劳动力,贫困群众也能走进合作社、产业园凭本事赚钱,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彻底摆脱了困境,搭上了致富的列车。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