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春节话扶贫】泥瓦匠回乡种菜记

  新春刚过,利津县盐窝镇维新村村民张桂泉在心里盘算:“今年还出去干建筑不?”

  从去年开始,老张就在琢磨一个事儿,去年一年自己干泥瓦工的钱,还不如老婆在家种大棚挣得多。“我在外面风吹雨淋不说,还顾不上家,不如在家种菜好哩!”

/

  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为蔬菜贴上二维码。

  张桂泉所在的维新村是种蔬菜的大村,全村200余户,有70多户种植蔬菜大棚,还有部分种植露天蔬菜。种蔬菜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大棚100多个,蔬菜年产量达到3万多吨,并培育了“北岭维新”蔬菜品牌,获得了省农业厅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和农业部绿色标志。

  “今年蔬菜价格好啊,收入能翻一倍呢!”种植户薄庆顺兴奋地盘算:“油菜从0.8元涨到了2.6元,小白菜从0.5元涨到了1.7元,俺家这5个大棚增收不少啊!”记者走进维新村的蔬菜大棚,即便是春节期间,大棚里的油菜、小白菜、芹菜、茼蒿等也是应有尽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蔬菜大棚里,记者也看到了不少摄像头,不禁心里起了疑问:“这是防盗用的吗?”

  维新村村文书张桂峰笑而不语,他带着记者来到了蔬菜市场内的维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进屋,记者就看到了大电视上显示着大棚的每一个角落。张桂峰告诉记者,这是一套追踪系统,从田间到餐桌全部都能看得到。他随手打开了一箱包装好的西红柿,每一个西红柿上面都贴着一个二维码。张桂峰说,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这个二维码,蔬菜种植户的信息,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蔬菜种植的时间、生长过程、发生病虫害时间等全部都显示出来,真正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原来种地,旱涝不均衡,经常增产不增收,品质提升难,抗风险能力差。这套系统是菜农靠着多年来“摔摔打打”的经验得来的。“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单打独斗太盲目,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基地成不了规模,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恰好解决了这一瓶颈,能推动产业向商品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张桂峰说,成立合作社后,除了推行蔬菜身份证制度,更配备了蔬菜快速药残检测仪,15分钟出结果。每批蔬菜装箱前,合作社都会利用仪器设备对菜品进行检测,将报告单贴在外箱上,为维新蔬菜“背书”,为营销服务保驾护航。目前,合作社收购菜农的蔬菜,价格是批发市场的2倍。品牌打响了,收入更高了。

  20年前,维新村是个建筑队村,大家都去当建筑工。现在更多的人都回来种菜了,村里又热闹起来了!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