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深读|转折性变化!——回望东营这五年

  2015年——2020年,在东营发展的时光坐标系中,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这五年,东营经受了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严重冲击,承受了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倒逼产业转型的“阵痛”,遭遇了长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集中暴露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越是艰险越向前!昂扬着新时代的精气神,东营以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奋发姿态,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各方面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是转折性的变化——

  观念理念在变,推动高质量发展由共识化为共为;质量结构在变,产业体系加速迈向中高端;产业生态在变,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愈加有力;体制机制在变,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城市品质在变,湿地生态特色优势更加彰显;干部作风在变,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城市定位发生变化

  拉开新时代东营发展的大框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2018年,是东营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旧动能转换加速、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当年9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成为思想观念解放和城市定位升级的关键转折。

  会上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开启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新征程,东营城市定位又一次实现与时俱进。

  循着这一目标定位,东营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全新姿态,始终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韧劲,拉开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框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在行动上快人一步,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开展了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等9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国家规划中体现更多“东营元素”。

  ——产业发展上,提出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各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生态环境建设上,确定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沿黄生态带和滨海生态带,依托主要水系串联市域内生态斑块,形成多条生态廊道的“一园两带多廊道”新格局。

  ——城市空间上,明确东城为主中心,西城为副中心,垦利为次中心,金湖银河片区、高铁片区、黄三角农高区、东营临港临空产业区等特色片区为多地区中心的“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地区中心”以及“中心城+卫星城镇”的布局结构。

  ——交通体系上,构建“公铁海河空管”多式联运格局,力争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物流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东营交通战略地位。

  ——社会治理上,形成以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为基础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未来一年工作谋划上,每年召开“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论证会,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全市“夯基垒台”的基础性工作厚积成势。

  “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地位。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定位,体现了生态的、文化的、民生的要求,体现了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符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思想观念解放和城市定位升级,让东营人鼓足了奋进的干劲,东营人的心气起来了。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

  工业做大做强 新经济风头正劲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东营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8%,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居全省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居全省第9位。

  这也是过去五年东营发展的生动缩影。数据持续向好的背后,有石化、橡胶轮胎等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芽”,也有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过去五年,东营坚持“工业为主、企业为尊、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已由5.6:62.3:32.1调整为5.3:56.3:38.4。

  东营靠工业起家,靠工业发展,但又不满足于体量大、规模大的现状,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坚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布局一批高端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工业实现由大到优、由大到强,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高端化工是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我市抓住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把建设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作为突破口,坚持高端化、基地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一区、一片、多点”的发展布局更加清晰。高端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等传统优势产业入选了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我市既拉长长板,把工业做大做强,又求新求变,培育新兴产业,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亮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强市获批创建,新增一批国家级、升级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倍。现代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为5A级景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工作务实措施有力,对东营特色产业做了详细谋划,对企业谋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但有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谋划、沉着应对,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够继续破浪前行。”走出会场,代表委员们纷纷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干劲。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三大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民生系着民心,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我市上下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期盼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79天;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五年财政累计民生投入107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2684元、20003元……

  一项项措施,一个个数据,汇聚成了东营五年来民生改善的亮丽成绩单,也折射出人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五年,我市着力防风险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定、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扶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累计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630个,投资430亿元,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省第一位;强力推进金融动能转换,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取得显著成效;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率先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

  这五年,我市加力统筹区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东营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拉开,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漫步街头,随处可见的湿地为东营增添了更灵动的色彩,“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这五年,我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居民手中可支配的收入越来越富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3所、幼儿园160所,孩子们由“有学上”逐步实现“上好学”;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三级医院达到5家,群众的就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回首来时,历程充满艰辛,成就来之不易。远望前路,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只要我们只争朝夕守初心,不负韶华担使命,就能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攻坚克难中焕发新的气象。

(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