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沂清:伤疤是永不磨灭的勋章

  为了了解抗战老兵陈沂清的革命历程,记者一行4人来到广饶街道金岭水岸华庭小区进行采访。初冬时节,小区里的梧桐树叶纷纷掉落,陈沂清的四儿子陈方国早已在楼下等候多时。

/

  “火线入党”的故事永生难忘

  采访中,最让记者感慨的莫过于陈沂清对重要时间节点的记忆清晰准确。“我1945年1月人伍,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当过看护员、司号员。退伍回家后担任过生产小组长、生产队长、民兵连长等。”陈沂清说。

  其中,“火线入党”的故事让陈沂清十分自豪。据陈沂清回忆,1945年1月,年仅13岁的他就离开父母,入伍到益寿独立营后方医院当看护员。1946年,陈沂清被安排到了渤海第十纵队,1947年被整编到第28军师部,任参谋处司号员。虽然年纪较小,但是陈沂清勤学苦干,乐于助人,人缘极好,很快便升任司号长。此后,他跟随部队转战山东、安徽等地,长期打游击战。

  泰安战役中,敌人的一个碉堡屡攻不下,前去爆破的三组战友都牺牲了,我方部队前进受阻,战争一时陷人了被动局面。陈沂清看到碉堡中敌人的机枪不停喷射出火舌,看到不断有战友倒在血泊中,内心十分前熬。副营长问身边的人谁有办法,陈沂清和通讯员主动请缨:“首长,让我们去吧!”副营长看他们态度坚决,于是派他们与另一位战友组成爆破突击小队,负责攻坚。就这样,陈沂清扛起炸药包,在两名战友的掩护下出发了。突击中,他时而左转,时而右转,时而猛跑,时而匍匐,敌人的子弹数次从身边擦过,异常惊险。终于,来到碉堡跟前,他突然猛跑几步把炸药包贴到了碉堡上,拉响导火索,就地往外一滚。碉堡被炸掉了,敌人的防御力量大大削弱,并有了薄弱点,我军部队立刻冲上去,经过顽强拼搏,最终消灭了敌人。这时,陈沂清才发现他的两位战友已经倒在血泊中牺牲了。战斗结束后,经营里文书介绍,陈沂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就这样,陈沂清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火线入党”党员之一。入党后,陈沂清工作更加积极了,他先后被派到营部、团部,每次参加战斗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难忘行军打仗的艰苦抗战岁月

  淮海战役打响后,陈沂清所属部队在徐州西南围困国民党部队,经过近三个月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他跟随所在部队先是攻占飞机场,又攻下千佛山,历经一个星期左右的激战,终于胜利解放了济南。

  渡江战役打响后,陈沂清所在部队从南京以东突破敌人长江防线,直抵苏州。部队驻扎苏州后,因水土不服,又加上部队当时生活条件差,陈沂清得了“回归热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跟不上,不得不转入后方医院,久治不愈的他无法随部队继续行军打仗,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部队,退伍回家治疗休养。陈沂清回忆起从军的那段岁月时说,那时跟战友们在一起除了行军就是打仗,虽然艰苦但很乐观,每个人都斗志昂扬、豪情满怀。

 疤痕是一生拥有的最珍贵勋章

  返乡后经多次治疗,陈沂清的病情得到控制,身体变好后的他一刻也闲不住,又开始参加地方工作。他说:“我不识字,除了在部队行军打仗吹号,还会种地,种好地多打粮也是支援国家,尽我一份力量。”他先后与陈春亭等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

  或许,对于战争,能在老人心里留下的是火线救国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还有身体上永不磨灭的一个个伤疤。“我身上共有三处伤疤,最大的在腰上,是在淮海战役中被炮弹皮打中的。幸亏当时系了腰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顺着陈沂清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老人腰部、头部的伤口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变成一道道深深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是老人一生拥有的最珍贵勋章。

  采访中,陈沂清始终保持标准坐姿,腰杆挺直,说话铿锵有力,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采。虽然年事已高,除了耳朵在战斗中受损导致听力下降,陈沂清的精神状况很不错,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总能条理清晰地说出来。

  如今,陈沂清当年的战友都已去世,身体硬朗的他最喜欢骑着车子去赶集。用老人的话说,“没事在集市上露露头让村里人知道我还活着。”为了协助采访,陈沂清的四儿子陈方国一直坐在他身旁。记者得知陈方国也曾是一名军人,有35年的从军经历。“在济南参军时,最难忘的是过春节回家,听父亲讲述他的红色故事。他这一辈子都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我们,让我们受用终生!”陈方国说。

(记者 徐金磊)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