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勋:从硝烟中走来 永铸不朽丰碑

  11月11日,我们一行4人,来到东营区西三路军休所采访了抗战老兵杨英勋。时年91岁的他,身体康健,思维清晰,坐在沙发上对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杨英勋口中呈现的战争细节,不时让人泪水夺眶。在这里,我们记录下杨英勋亲历的那些过往,让我们重新来感受他当年的苦难,也聆听那些让他自豪终生的军旅生涯的细节。

  儿时心中就种下了当兵的种子

  杨英勋出生于1929年,是垦利人,据他回忆,他出生的村子当时叫蒲台四村,是黄河水哺育的村庄。然而在当年,村民们对黄河的情感是复杂的,黄河为村庄提供了灌溉与饮水,但黄河的泛滥也时常带来灾难。

  1937年,黄河水漫延至杨英勋家,这个黄河岸边的人家没有了土地,家当也仅剩手拉风箱、水缸和一台织布机,由于欠下的一块银元迟迟无法归还,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杨英勋父母决定带着他和他的妹妹走上逃荒的道路。

  一路北上,杨英勋一家最终逃荒到了惠民县武定府。就在这里,9岁的杨英勋第一次见到了日本兵。

  “当时我和妹妹都在扁担筐里坐着,听周围的村民说‘皇军’来了,我们一动都不敢动,也不敢抬头看他们,但在排队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我的父亲被日本兵连踢带踹了好几脚,不久后吓出了精神问题,半年后就去世了。”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日本兵的场景,杨英勋至今唏嘘,他告诉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在心里埋下了当兵的种子。

  父亲去世后,杨英勋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他曾当过“放羊娃”,也曾在小小年纪就给人家“扛活”,饿肚子更是家常便饭。后来,居无定所的杨英勋来到龙居镇,并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八路军。

  战争场面至今想来非常难忘

  1945年2月,八路军大征兵,杨英勋听后立即在当时居住的龙居镇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卫生兵,并在现在的东营区辛店一带打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役。

  1945年秋,杨英勋跟随部队来到了无棣,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被弹片炸伤,在当时的绷带所匆匆包扎后,杨英勋又投入到了战斗中。后来,杨英勋从无棣辗转到了寿光、土桥、德州,后来一直打到了济阳,直到渤海军区全部解放。

  “我记得那个时候,一到晚上我们就去‘扒铁路’,那都是日本人建的铁路,扒下来的铁轨我们都运到一个造手榴弹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1945年年底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天晚上都有庆祝大会,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现在回忆起来都是难忘的场景。”杨英勋回忆说。

  1947年后,杨英勋转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跟随部队到了章丘、单县,后到河南于楼村。在部队不仅做过征粮工作,还做过通讯员与警务员。1949年,杨英勋在参加完渡江战役后参与了一系列战斗,最终到达了福建金门。

  “现在的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没有完全演出当年的惨烈,那个年代太艰苦了,在战场上我的太多战友都牺牲了,是他们为我们换来了和平,非常想念他们。”在杨英勋的卧室里,有两个沉甸甸的铁盒,里面除了一些老照片,还有十几枚军功章与胜利纪念章。在采访最后,杨英勋换上了军装,别上这些军功章和纪念章后,我们为正襟危坐的他拍下了许多照片。最后,杨英勋还颤抖着对着相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1986年我脱下了军装,这身军装在身上穿了41年,这份荣誉感让我终生自豪,感谢我们的国家。”在战壕已开满鲜花的今天,杨英勋口述的战争细节让我们感动,而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一本历史。

(记者 闫雯雯)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