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庄严承诺到卓越践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过程,又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的历史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正在得到实实在在的兑现,由此使党的崇高威望和光辉形象更加牢固,使全国人民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党向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中国共产党因初心使命而生,也因初心使命而兴。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坚守的炙热初心和光荣使命。如果说革命时期党致力于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建设时期立足于让人民当家做主,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则是在之前基础上通过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践行初心使命。

  从建设到建成。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于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在了我们的党旗上,提出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全新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一字之差,一方面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实现时间更加紧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从注重建设过程向突出完成时态的战略提升。从“建设”到“建成”不仅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担当的充分体现。

  从总体到全面。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但这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了,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的认可。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能只是城市小康,而应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总体到全面,不仅是小康社会从注重经济总量向社会发展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的直接体现。

  从小康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举措:第一步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独特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但彼此又在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规约下相融相生。

  党带领人民在接续奋斗中卓越践行承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继往开来,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卓越地践行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从1978年到1985年,党中央通过农村经济的制度变革,促进农村经济超常规增长,带动我国贫困人口急剧减少。从1986年到1993年,党中央实施了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明确把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长期目标。1994年到2000年,党中央实施了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2001年到2012年,党中央实施整村推进的大扶贫战略,以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为主线,着力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十三五”规划,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先后30多次开展扶贫调研,17次主持召开扶贫重要会议,基本走遍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求是要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其主要途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同时,党中央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开展驻村帮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在经济发展上,党中央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的局面,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彰显了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在政治文明发展上,各方面制度日益完善并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不断完善,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社会发展上,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文化发展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在生态文明发展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诺重千钧,担当践使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如期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郑重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也必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凝聚起磅礴力量。

  践行承诺的历史经验需倍加珍惜

  回顾辉煌的发展成就,为的是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在40余年全面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之路,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脱贫攻坚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作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本来就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增加了难度,这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发挥党的战略谋划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克服疫情的消极影响,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贯彻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践行初心和使命,不断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战略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提供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战略举措;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以重大发展战略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为落实落细总体性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具体化的战略部署;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攻坚期内干部队伍要保持稳定,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党中央以增强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为己任,压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抓实县级党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等现象,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脱贫攻坚的作风建设,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始终强化政治担当,压实领导责任,严格实施问责,为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证。

  凝聚社会参与合力。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多个领域,也涉及党组织、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个行为主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始终坚持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不断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脱贫攻坚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力量支撑。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扶贫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大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活力,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形成外部多元扶贫和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继承好、坚持好、运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有利于顺利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郝永平 任毅 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