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东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金秋的东营,总会给人带来特别的期待。

  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在望的历史性时刻,驻足回望,在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中,“东营篇章”精彩绘就:

  一条条高标准柏油路直通农家,一片片特色农业园区喜迎丰收,一个个专业农民合作社生意红火……在东营大地,处处有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的足迹,处处有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身影,乡村更俏了,条件更好了,腰包更鼓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到收官越需攻坚,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挑战更大、任务更重。对此,市委、市政府始终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咬定总攻目标,发起决胜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落实,形成了各级齐抓、各方共抓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为东营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若春雨之听雷,若长河之观天地。

  听脱贫攻坚“足音”,观脱贫攻坚“答卷”,老百姓说了算——目前,我市共有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万余人。今年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期间,“两代表一委员”共抽查我市1291户、44户即时帮扶户,满意度100%;我市委托第三方暗访了全市750户贫困户,满意度100%。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收官答卷”,东营一往无前、全力冲刺!

  站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这一节点,更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更深刻感受到,贫困不是命运,只要肯奋斗就一定能战胜贫困。更深刻感受到,脱贫致富奔小康要靠唤起干部群众千百万、同心干。

  值得坚信,东营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的突破与超越,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磨砺的精神与作风,必将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动东营在高质量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高度重视顶格推动:市委书记、市长挂帅,每到基层调研必看脱贫攻坚,“四级书记”共抓扶贫成效显著,在全省脱贫攻坚年中督查中处于前列

  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挂的心头事。

  翻看市委书记李宽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必昌的调研记录,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市委书记李宽端带头,市级领导遍访脱贫任务比较重的乡镇,县区委书记带头遍访扶贫任务比较重的村,镇村两级书记遍访脱贫享受政策户。

  来到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只见瓜果树木成方连片,农户正在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里忙碌,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馆、房车主题营地、休闲垂钓等引人关注……得益于脱贫攻坚,陈家屋子村不仅摘了穷帽,而且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贫困村的变化,是干群齐心、团结奋进的结果,更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心血。

  2019年1月份,市委书记李宽端到汀罗镇调研精准脱贫时,来到陈家屋子村,走访慰问了困难群众王芝兰、赵向美。期间,在察看“渔汀湾”渔业公园项目时,李宽端边看边询问种植养殖收益情况和农民增收情况,当听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时,他高兴地说,实现精准脱贫就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靠项目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按照市委书记李宽端嘱托,在各方协力推进下,一年多时间里,村里有了喜人变化。“只要肯奋斗,就有好日子!”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满栋说,如今,“跑道鱼”项目被授予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年产量增加2万多斤。村里还新建了四座果蔬大棚,引进种植火龙果,并取得成功。此外,青岛农业大学在村里试种耐盐碱花生,也大获丰收。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市委书记李宽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必昌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对待,每到基层必看脱贫攻坚,经常进行暗访调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经常性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金黄的玉米棒子、漂亮的墙体彩绘、气派的房台衬砌、宽敞明亮的房屋……如今的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美、心气儿也顺了!

  “不仅住得敞亮了,而且大家伙儿勤劳致富,手里也宽松了!”高家村村民高志强美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经营着四个大棚,每个棚年收益五六万元。像高志强家一样,全村人不仅告别了“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日子,而且正在致富奔小康路上大步疾行。

  脱贫攻坚的显著变化,关键在于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必昌到利津工作的第二天,就调研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2018年,利津19个村的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对原村台进行加固修缮,村子统一规划,硬化了巷道,铺了排污管道,装了路灯,天然气管道通进了家家户户。

  近年来,利津县抓住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机遇,按照“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理念,对滩区村庄总体布局及建筑、环境、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将旧村台改造提升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黄河滩区美丽乡村示范标杆。

  立下愚公之志,扛起使命担当。

  在前两年脱贫攻坚工作基础上,201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2018—2020年脱贫攻坚的任务书、行军表、路线图,各部门编制形成了44个任务分解落实专项方案。脱贫攻坚以来,行业部门制定出台扶贫配套政策文件70多个,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助残等各个扶贫领域,构建起了脱贫攻坚保障性政策体系。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大竞赛、大比武范围,对成效突出的评先树优,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整体提升。

  聚焦问题整改,提升脱贫质量。我市全面落实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省委专项巡视“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整改问题为目的,以高质量脱贫为目标,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改。

  强化项目管理,发挥带动效益。从4月份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排查整改规范提升“四大”攻坚行动,对已实施产业项目集中攻坚抓问题整改,对新实施产业项目抓推进落实,全面规范提升产业扶贫项目管理运营水平。

  此外,我市深入组织开展市委脱贫攻坚巡察、县乡党委政府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效考核、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精准监督检查工作、脱贫攻坚专项巡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等工作,层层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领导重视、尽锐出战、凝聚合力,让我市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在7月份全省脱贫攻坚年中督查中,我市成绩处于前列。

  交出精准扶贫“东营答案”:我市坚持政策联动、资源整合,探索建立诸多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提质增效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脱贫攻坚,下的是“硬功夫”“细功夫”。今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交账之年、决战决胜之年,“成绩单”如何,回头再看,每道题都有了“东营答案”。

  “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令’,我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咬定总攻目标,发起决胜冲锋。今年深入开展‘责任落实、问题整改、项目规范、政策保障’再攻坚,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市扶贫开发办主任王英明表示。

  按照《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2018年至2020年间,我市依旧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标准质量,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健全完善脱贫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政策是宝,精准是金。

  “每一位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想的都是不能让自己联系的贫困户落下任何一项应享有的政策。”垦利区扶贫办副主任隋小勇说。

  “各级对扶贫政策的落实一直强调的是‘精准’二字,切实要把国家省市的扶贫政策传导到、惠及每一位贫困户身上,发挥出既有政策的最大效益,一方面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一方面要推进资金等政策整合、坚持政策联动。”市扶贫开发办政策规划组负责人王宏伟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去年年底动态调整后,我市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共有19021人,占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的83.2%,这部分群体对政府帮扶救助依赖程度非常高,脱贫基础脆弱,主要靠政策兜底保障。在医保扶贫方面,我市综合构建了医疗机构减免、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等“六重保障”体系,一揽子政策为因病致贫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精准施策还来自于政策根植于实际本身。例如,针对调研中发现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患者存在鉴定难、就医难、取药难的痛点、堵点问题,2019年4月,东营区医疗保障局开始在全区试点门诊慢性病医保延伸服务工作,去年全区共设置延伸服务点16个,且甲类药报销比例由75%增加到90%。经测算,医保延伸为患者个人年节支药费360元左右,为424名贫困人口慢性病人年节支15.3万元,为8893名普通门诊慢性病患者节支320余万元。

  扶贫项目是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点。

  “目前,这里有一万多头奶牛、日产鲜奶182吨。”9月的一天,在垦利区董集镇,山东华澳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项目负责人孙宁向记者介绍,公司为国内最大的单体A2奶源基地之一,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当地扶贫开发,带动周边近5万亩耕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土地流转率达到83%。董集镇大清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光峰说:“华澳大地项目入驻后,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不但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包括贫困户在内,村民每年每人能增加收入2200元,还解决了村里百十口人的就业问题。”

  坚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河口区将扶贫产业项目与全区产业规划统筹考虑、整体推进。2016年,河口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脱贫攻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该区实施了“锦绣河口·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和“绿野仙踪”乡村主题公园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包含12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在内的近40个村连片发展致富。

  项目落地后,如何保障项目长期稳定产生效益、确保其在促进稳定脱贫中持续发挥作用,这是今年我市扶贫开发重点破题的方向。项目管理组工作人员吴小兵介绍:“从4月份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排查整改规范提升攻坚行动,制订《产业扶贫项目操作手册》,组成市县两级6个产业扶贫项目专班,全面规范提升项目管理运营水平。”

  光伏、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平原、沿黄、沿海、盐碱地;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区……东营大地上,不同类型、方式各样的产业项目已渐渐绘成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截至9月底,我市今年实施的总投资2211万元的21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完工。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总投资1.7亿元的产业项目286个,累计实现收益3457万元,补助救助贫困户和困难群众1.6余万人、1948.57万元,分配村集体847.5万元,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服务无止境,“稳”、“长”在路上。

  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和贫困户动态监测机制”,“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切实防止因疫因灾返贫致贫”,“推动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统筹考虑、统筹谋划,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数据库里主要有两部分大数据,一部分是脱贫后享受政策的人群,一部分是即时帮扶人群。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制度保障,也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去年,我市通过对即时帮扶对象的即时帮扶,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致贫。”市扶贫办信息统计组副科长王海燕介绍。

  除了即时帮扶机制,我市许多前期探索亮点纷呈,比如开展了市定标准脱贫,将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和部分困难人口全部纳入扶贫特惠保险,实施了“十有八达标”标准化帮扶、“差异化”政策落实等。再如,广饶县探索实行了“六个一、五个帮、四个包”的“654”工作法。其中,“六个一”,即给贫困群众过一次生日、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打扫一次卫生、干一次农活、开展一次代办服务;“五个帮”,即帮增收、帮就医、帮就学、帮扶志、帮改善生活条件;“四个包”,即县级包镇街、镇街包扶贫干部、扶贫干部包贫困户、村干部包贫困户。广饶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春民表示:“像是‘六个一’这样看似很小的事情,深深感动了帮扶对象,很多贫困户称赞帮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今年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排查整改,确保脱贫攻坚成效。我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排查全覆盖,“两不愁三保障”等全部落实到位。市县两级分别从民政、住建、卫健、残联、医保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政策推进落实工作专班6个,建立扶贫保障政策和调度推进落实“两本台账”,做到政策明、底数清、措施准,对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初心不改倾情扶贫: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全市各级扶贫干部、5000余名帮扶责任人扑下身子服务群众,演绎“叶对根的情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基层党支部。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基层党建有声有色,脱贫攻坚就有了硬核底气。

  “吃亏是福”,是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的座右铭。前几年,为改变村子落后局面,郭孝名提出走水稻规模化种植路子,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着全体贫困户入股,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几年下来,该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有力助推了集体经济发展,于林村水稻种植从2015年的1000亩地到2019年的12000亩地,人均入股分红从700多元到1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空壳到2019年的21万元。在村“两委”带领下,村合作社打造了“于林家”水稻品牌,辐射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加入合作社,于林村从也从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像于林村这样的村子还有许多,在脱贫攻坚中,我市注重配强“两委”班子,全面夯实党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组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定期举办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在带头脱贫致富的同时“结对子”帮扶贫困户。有的经常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发展富民产业,实现产业振兴。有的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组建各类调解组,投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维护了农村和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奋力拼搏,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向贫困开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东营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拼搏努力。

  “不抛弃每一户贫困户,不放弃每一个贫困村”,这是垦利区胜坨镇扶贫办主任张欣的口头禅。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张欣义无反顾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丈夫单位实施封闭式管理,根本顾不上家里,父母身体不好,孩子年幼,一时间家里大事小情基本上都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虽然里里外外全靠她,但怀有身孕的她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

  繁忙的工作中,她一忙起来就是整一天,认真审核一户一档,仔细和帮扶责任人讲解,忙的顾不上喝口水,也忘记把孕后期水肿的脚稍垫高一点,甚至把必要的产检项目一推再推,直到临产的前几天,还陪同检查人员入户核查、检查产业项目运转情况。

  东营区牛庄镇陈桥村张明远、孙荣叶老人患有高血压,多年来,由于心疼钱,不敢去大医院拿药,只是从附近诊所买药。了解该情况后,帮扶联系人、东营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隋红霞积极协调医院专家到张明远家中完成了上门入户鉴定,帮老人办理了慢性病保障卡,帮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从2018年4月份开始,按照组织安排,张明远、孙荣叶夫妇成为隋红霞的精准帮扶联系对象。从那时起,两位老人的烦心事就成了隋红霞的心头事,隋红霞用真情付出赢得了老人的认可。

  “妈妈去哪里了,我要找妈妈。”一天晚上,广饶县陈官镇扶贫干部高小宁的女儿发高烧,一直喊着找妈妈。但高小宁因紧急通知无法抽身陪伴,没办法只能抱着孩子在办公室里加班,等工作完成已是凌晨。看着怀中的孩子小脸烧得通红,高小宁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李,我包的韭菜水饺,中午忙完了到家里来吃水饺吧。”河口区六合街道后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炳信给河口区干部李仁霞打电话说。一盘水饺,洋溢着浓浓扶贫情。马炳信的老伴患有脑出血后遗症,长期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了解该情况后,李仁霞主动帮马炳信申请了长期照护保险,减轻了家庭负担。

  四年的扶贫路,让利津县陈庄镇扶贫办负责人魏春霞脱掉了高跟鞋,扶贫日志成了不离手的行头。风雨来袭,她担心的是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节日节庆,她将生活物资送到贫困户手中;寒来暑往,她把2332名贫困户的名字刻在心中。

  陈庄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75户2332人,扶贫项目18个,摊子大任务重。从2017年3月扎根扶贫工作以后,白加黑,五加二成了魏春霞的工作常态,即便怀孕9个月依然奋斗在扶贫一线。

  像这样例子还有许多。在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帮扶联系人挂念着百姓冷暖,扎根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抗灾现场,奔波在发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广泛赞誉。

  扶贫工作有百味。有甜味,最甜的莫过于大娘在雨天送来的那碗面条,莫过于大爷递上的热腾腾的大碗茶;有苦味,是远离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家人生病时的“缺席”;有辣味,村民遇到麻烦事最焦急的是你,村里项目手续批不下来时急得嘴上起了泡;有咸味,是村里咸菜疙瘩的味道,是离别时乡亲们不舍的泪水……

  把握“输血”与“造血”的“辩证法”: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以扶志与扶智塑信心,让“折翼者”展翅高飞,让自强者勇于追梦

  攻城拔寨,合力而为。社会各界帮一把、拉一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大爱从来不会缺席。

  “一个切身感受就是,我市各行业部门对扶贫工作都十分重视、参与度非常高。像东营区妇联开展的‘争创和美之家,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帮助贫困户树立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东营区扶贫办副主任商海峰说。又如,为落实市政府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今年9月3日,市商务局、市扶贫开发办共同举办“东营市消费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各县区组织认定了以蔬菜、米面、海鲜等农副产品为主的131个扶贫产品,涉及了蓝海集团、半球面粉、华誉集团等29家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消费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方面,市县两级不断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实施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为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行业扶贫方面,各行业部门压实行业扶贫职责,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兜底保障等重点工作,精准落实到贫困人口;全方位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工作,重点村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社会扶贫方面,持续深入推进“油地携手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青春扶贫•益暖东营”等行动。同时,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下派帮扶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推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7257人次,通过培训实现就业3271人。积极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鼓励设立扶贫公益专岗,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累计设置扶贫公益专岗1133个。

  “为鼓励贫困户创业创新,我市出台了‘农户贷’政策,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户可享受政府全额贴息、免担保免抵押等优惠,目前已帮助3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还有针对企业的‘富民生产贷’,企业每带动一个贫困户就业增收就给企业一定额度的利率优惠。”吴小兵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说“输血”对一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起到必要必需的支撑作用,那么对于另一部分贫困户来说,“造血”更是长久之计。近年来,我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养贫困人口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激发劳动脱贫、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多方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下,贫困群体中涌现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自强不息者——

  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村民周永军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家里接二连三的变故使他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在困境面前,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在磨难中砥砺前行、打破困局。在群众的呵护下,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致富梦想,继续从事养猪,扩大了养猪规模,并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目前,周永军家的养猪场由之前的4头母猪增加到10头,商品猪年出栏量达到200头。

  广饶街道西北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永海因进行过肾移植手术,无法外出务工,对生活造成影响。村干部、帮扶干部了解李永海的情况后,积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了解到李永海有会裁剪衣服的手艺后,有关负责同志一方面帮他协调联系了本村爱心企业家,出资1.5万元为李永海购置了5台缝纫机,另一方面联系了服装厂,提供了生产订单。目前,李永海的加工厂已初具规模,让一家人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河口区义和镇寿光村村民刘振菊,在义和镇精准扶贫关照中心扶贫公益专岗工作。近5年来,刘振菊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之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悉心照顾近30名贫困、失能老人,老人们亲切地叫她“菊儿”,夸她就像“亲闺女”。

  ……

  “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社会的关爱与自身的奋力拼搏,让东营贫困人口中诞生了更多的职业农民、创业者。他们满怀希望走上了致富路,让追梦人生与乡村振兴同向融合、同频共振。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背后是牢记使命、尽锐出战,是担当实干、奋斗不止,是东营干群同心、砥砺奋进,合力奏响的铿锵时代乐章!

(记者 刘冬辉 王俊杰)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