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郭凤顺今年63岁,是黄河口镇于林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妻子张学梅今年66岁,平常在家操持家务。2014年以前,郭凤顺以种植收入为主,靠十几亩地一年也就收入一万多块钱。大女儿刚刚参加工作,二女儿在中国医科大学读书,一年光学费、生活费就两万多元。由于郭凤顺家庭支出过大、入不敷出,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黄河口镇从郭凤顺困难实际出发,为其安排帮扶责任人,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帮助其落实特惠医疗保险、慢性病办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各项扶贫政策,解决了郭凤顺后顾之忧。也让他开始激发起脱贫的动力来,郭凤顺说:“政府对咱这么好,咱还能干点零活,女儿们那么出息,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经过一番思索之后,郭凤顺决定,不能待在家里坐享其成,等待国家援助,国家还有很多真正贫困的人需要去帮助,自己要主动行动起来,从那天起,他就没有停下脱贫的脚步,朝着自己的小康生活大踏步迈进。

  要想有个好出路,还得先找带头人。郭凤顺主动找到党支部书记郭孝名,向郭孝名表达了自己想要依靠双手脱贫致富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党支部书记郭孝名的大力支持,平常村里或者镇上有什么零活,郭孝名总是第一个想到他,由于郭凤顺为人踏实,工作勤快利索,平常找他干零工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虽然都是些脏活、累活,一天的工钱就七八十元,但是郭凤顺丝毫不嫌弃,一天下来往往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但用他的话说,自己用双手挣来的钱,用着踏实也有底气,靠国家的救助,用着都心里过意不去。

  从2014年开始,郭凤顺的收入渐渐开始高了起来,能够承担起孩子的学费了。村“两委”积极争取垦利金浩物流公司帮扶、省市扶贫资金等70万元建设了90KW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能为村里带来12万元“阳光收益”,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仅此一项,郭凤顺一家就能多收益1000多元。妻子作为乡医,每年有将近七八千元的补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起来。2016年,二女儿从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一名正式医生。不用再为孩子上学操心后,郭凤顺的压力锐减,同时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望。2019年,因为踏实肯干,郭凤顺被村“两委”推荐,承担起了山东省农科院昆虫搜集点采集的工作,定期从搜集点向山东省农科院邮寄昆虫。这一年下来,能额外增加6千多元的收入。

  越来越好的日子,让郭凤顺分外欣喜,想到自己如今仍享受贫困户政策,他说什么也坐不住了。郭凤顺主动找到村“两委”,找到镇扶贫办,多次打申请,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于林村越来越多的人,许多贫困户开始从“要我脱贫”转为“我要脱贫”。截至2016年年底,于林村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向政府、向全国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谈及以后的打算时,郭凤顺盘算着自己的规划,“现在村里的土地都完成了流转,大家都当起了‘甩手掌柜’,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却依旧硬朗,今后自己准备再找点活干,不让自己闲着。”据悉,如今于林村土地已经与专业合作社金丰公社签订合同,实行土地托管模式,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土地由金丰公社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原来农户家庭式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收入,农户平均一亩地每年增收200-300元,以郭凤顺为代表的于林村民们正在向着幸福生活、向着美好未来出发。

(记者 宋东)

责任编辑:王敬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