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盐窝镇:贫困户在家门口领“三份收入”

  “我就在棚里干些整枝打药的活,钱也挣了,家也顾了,真是太好了!”让利津县盐窝镇七二村村民陈脉英赞不绝口的,是镇上的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陈脉英的爱人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顾,现在她在家门口的高标准温室大棚里务工,每天收入100元以上,打工、看家两不误。除此之外,她还把家里七口人的十四亩土地流转给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每年可获得八千多元的流转费。

  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占地9777亩,概算投资8.7亿元,重点打造成集农业观光、鲜果采摘、休闲娱乐、宜居宜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建设1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30个高温棚,引进11种高端果蔬种植模式,建设棚内种植、景观农业、种植基地、农耕体验、农业科普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传统产业的效益增值,提高扶贫产业效益。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径,增强了脱贫群众自我发展、长期发展的能力,巩固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七龙河田园综合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贫困户就业问题,还实施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合作社入股和产业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入股分红,让贫困农民获得股金。七龙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立保向记者介绍道:“园区会优先安排周边村庄贫困群众在此务工,他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每亩折合100元股金获得项目分红,一方面实现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村民的腰包是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同时,还依托扶贫专项资金在园区内建设了22个高标准大棚,每年从22个高标准大棚的收益中拿出6%用于镇上的扶贫公益事业建设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

  通过园区的传帮带,贫困户明确了方向,掌握了实用技术,明白了“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形成了“产业带动农民脱贫”的良性格局,变“一次输血”为“长期造血”再到逐渐实现“自我供血”的脱贫模式。在“七龙河”脱贫模式的辐射带动下,周边村也陆续行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北岭一村的薄其华2020年承包了村里新建的高温大棚,“刚开始也有顾虑,但是村里组织我们到七龙河田园综合体学习观摩,触动很大,回来以后我就坚定了承包大棚的决心。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村也会成为下一个‘七龙河’的!”

  目前,利津县39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共实施120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实现项目收益1261万元,救助贫困群众9013人次。健全扶贫资金资产持续积累使用机制,全面落实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四权分置”,成立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整改专班,全面排查2016年以来产业扶贫项目,建立问题项目管理台账,确保项目实施与乡村产业振兴融合发展。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