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三八”妇女节研讨会发言摘登:突破女性天花板 做“最美女职工”

  为响应市委开展寻找“最美东营人”活动的号召,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东营日报社开展了鼓励女职工争当新时代“最美女职工”系列活动。并于3月6日上午举办了研讨活动,围绕如何破解女性“天花板”,做新时代“最美女职工”进行了研讨。现对部分发言进行摘登。

打破天花板成就更好的自己

魏玉珠

  在我心目中,中国现代商业女强人有两个代表性人物,格力董明珠和老干妈陶华碧;一个是国企,一个民营。中国的两大民族品牌,更巧的是两个人的丈夫早就走了,扔下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当今世界,人们不论再怎么强调男女平等,各类经济、政治、学术组织中,大多数的高级职位都与女性无缘。女性在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更应该做好自身的职场规划,才有可能打破职场天花板。

  打破自己职场天花板,首先就应该订立正确的目标,做好自己的人生、职场规划。方向错了,每走一步就会离目标更远。马云说:“不要抱怨,更不要听别人抱怨,你看准自己的方向努力。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做好自己。”只有树立了正确目标,才能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国的总劳动参与率高达76%,女性达到了64%,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0.3%。中国女性也从以往的女主内变成了内外兼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子女维护家庭的责任,相应的在职场上的精力就会降低。因此女性要学会自我减负。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家庭的成员也并非没你不行,非你不可,要学会培养家庭成员的成长意识,减轻自己的家庭负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要避免对自己“自我设限”。要相信自己,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人生中不怕能力低,只怕自己没有成功的欲望与实施的行动。

要有“头撞”天花板的勇气

商雅雯

  在很多人看来,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障碍。或是因为他人的偏见,觉得女性能力有限而缺少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或是因为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牵扯精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因此在事业中可能会难以实现高水平地突破。

  在我看来,不管有没有职业“天花板”的存在,都应该当做没有一样去做工作,实现人生目标。如果一开始就认为有天花板的存在,相当于事先给自己设了个限。这样一来,就会缺少敢闯敢拼的勇气、敢于突破自己的魄力,只会收获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把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的习惯。

  对我个人来说,现在处于事业刚起步的阶段,很难说在多久之后才能到触碰“天花板”的高度,在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中,都要有“头撞”天花板的勇气。不管以后有没有婚姻、生活带来的束缚,要让自己的内心一直保持强大。“强大”包括“强”和“大”,“强”要有出色完成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大”则是更大的视野、格局和主见,要保持好奇心,不随着年纪增长就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同时增长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关系的能力和底气。

  但是,有“头撞”天花板的勇气,并不意味着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贸然去“撞”。要让自己获得成长,具备评估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去评估风险,了解自己能够抵达的高度、能够承受的边界,才能奋力去做、试图突破。

好走的路 都是下坡路

赵尔靖

  在《开讲啦》的一期节目里,有位开讲嘉宾说,她获得研究突破主要想法时,不是在科研办公室,也不是在学校课堂上,而是在家里生孩子、坐月子的时候。她说,“我的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来、做家务做出来、养花养出来的。”

  可能有人已经猜出来了,她就是两度破解美国最难密码、震惊全球密码学界的“中国宝妈”王小云教授。

  十多年前上大学那会儿,曾听说过王教授的事迹,也只是记住了她的成就;直到2017年,自己也成为一个“宝妈”,才知:“每天忙完家务、哄睡女儿,还能在家里的小台灯下演算哈希函数、思考问题”的王小云教授是多么不易,而又多么不凡!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眼中,女性的职业发展道路都有个“分界点”,就是拥有妈妈这一角色。成为母亲,多数要分心照顾幼儿,尤其是前几年,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平衡工作与家庭,有时甚至会身心焦虑、精疲力竭。打破这一不可避免的“天花板”,固然需要社会的进步、组织的认可、家人的支持,可更重要的却应当是自我的突破。一旦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不再给自我设限、设障,未来的路一定会宽广许多。

  管理学上有一个“斜坡球体定律”,意思就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好走的路,从来都是下坡路,而所有能让我们变好的选择,过程虽从来不会轻松,可结果一定会带来欣喜。或许,我们未必能达到王小云教授的成就,可每天接受一点新的信息、每月读一本书、每年研究一个课题,这就是进步。

  这几年,身边有不少朋友深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用心用力提升能力,一点点顶高“天花板”,相信纵使时代如何瞬息万变,而她们必然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作为女性,我们其实有更多优势,我们内心柔软却又无比坚强,我们心思细腻却又敢于创新,我们身兼工作与家庭却一直认真负责。那不妨从现在起,去突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做到勤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创造着她的骄人成绩,那么就让勤勉奋斗也成为我们的人生底色,攀上新的高峰。

  做到专业。培养专业精神,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力量。我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加深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只要坚持下去,时间会见证奇迹。

  做到开放。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身处知识革新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对新事物、新技术设防,把自己变成“蓄电池”,持续为自己充电。

  这样下去,当我们回到家中,看着可爱的孩子,会坚定告诉她,你是妈妈的骄傲,而妈妈也要成为你的骄傲……

侧面

刘冬辉

  年幼随父习武数年。踢腿、倒立、空翻、扎马步、舞剑使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苦流汗。小学到大学,一路短发,一路班长、团支书,同学称呼我为“辉哥”。如今,不做“辉哥”很多年,为人妻、人母,性格还是挺爷们。但,这只是一部分。

  人是复杂的,而具有多个性格侧面、多种情绪集合于一体的超复杂性,我认为是女性专属特质。这可能跟人体构造有关系,无论怎样,奇迹的是,超复杂性没有难倒女性,相反,女性似乎天生拥有驾驭这种超复杂性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我”中平稳地过度。超复杂性需要被认识。很多女性结婚生娃后就失去了自我,少有倾听或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似乎被家庭里的那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义了。一个个体可能就是一个团队,超复杂性是女性突破天花板的重要优势。

  超复杂性代表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于是,在对待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我们可能比男性更有方法;超复杂性代表着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从而具备较快的适应性,当外面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更加坚定,“为母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超复杂性,更代表着有无限的可能,代表着每位女性都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前段时间在报社微信群里,我分享过一首闻一多的《静夜》,其中有句诗很喜欢,叫“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媒体人的“辽阔的边境”多了去了!从初级到资深、学者型、专家型记者,进阶的道路上将越来越不拥挤;“北胡南叶”,胡舒立,财新传媒的创始人;叶檀,著名的财经作家。如果喜欢财经,不妨向这两位女性看齐;经商头脑不错,还可以学习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像“吴晓波频道”的吴晓波、农夫山泉的钟睒睒一样,“记”而优则“商”,做企业赚大钱。得把目光看长远,只有“把目标定到天上去”,才会知道,天上那个目标到底是什么,想都不敢想,做就更不会去做了。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不断吸收学习新鲜事物是让超复杂性个体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我们要有所热爱并在无论怎样的生活生存条件下继续热爱,要有一个让自己精致的梳妆台、要有一张让自己精进的书桌,还要有一方让自己可以调整状态的空间。

  女性最美的时刻是不被定义的时刻,愿诸位都能看到自己不同的侧面,愿诸位“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左边家庭,右边事业

王敏

  幸福是什么?我理解的幸福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而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兼顾了事业中的成就感和家庭中的幸福感,两者缺一不可。

  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幸福的人,事业才能持久发展,人生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才会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如何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满足感?

  首先,要顺天赋。也就是工作要适合自己。自己从小喜欢文字,读书,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而今,已如愿以偿的当了12年的记者。

  然后,是使命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一名记者,更要有使命感。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一个个深入抗“疫”一线的记者传来的报道给公众以力量与希望。然而,每一则重要信息的背后,是无数将镜头对向他人的新闻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与在医院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一样,记者无疑也是这场“战争”中的最美“逆行者”。

  再次,是获得感。能力上的获得,物质上的获得和精神上的获得。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行业,并能养活自己。在帮助农户卖出滞销农产品时,收到他们的感谢时的精神满足感。

  最后,是归属感。以报社为家,在报社有浓浓的归属感。

  学习使自己不“盲”,2020年,我定位为“学习年”,为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报名了为期两年的幸福双翼家庭大学课程;为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报名学习了80节的视频制作课程,让自己忙碌而不“盲”。

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关晨歆

  只有不想做的事,没有挤不出来的时间。对于正处在快节奏职场工作的女性个人成长来说,善用“零碎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零碎时间”,顾名思义就是零星、片段的时间,如等车、排队、睡前、醒后等时间,把时间积零为整,精心使用,这正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奥妙。

  入职到报社快满三个月了,在这期间,我们遇见“两会”、突逢“新冠肺炎”,我们同前辈一起,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般,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新人来说,在工作中查缺补漏则更需要我们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多读老记者稿件、多发掘新的新闻点练习采访、多看各大官媒发布的评论稿件,都可以利用这一方式来充实自我。

  身为记者,没有人能够只写自己领域内的话题,需要我们“跳出”常规框架,做一些“意料之外”的内容。此次开年分配的工作任务中,“4+9工作专班”的金融动能转换工作室、“有事大家谈”栏目、调研年课题……都是让我寻求多方面突破的一个入口,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此,在今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多向工作室的前辈领导们学习,多看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政策,把基础先打好。将栏目放在一个寻求自我亮点的高度上,多关注类似的优秀公众号、文章,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采访风格和撰稿风格。借调到胜利街道,使我离基层更近,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半年的借调工作中,我将计划多走进社区、村镇中,倾听居民群众的心声,看到基层工作者为建设美好村镇的身影,说出他们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当我们走出校门时,就能找到自己梦想的工作。实际上,人们都是在多次的尝试后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不断试错、不断纠正,才能找到最终的归宿。

  天花板效应的确是一道难题,但只要不断学习、充实、突破自我,何尝不梦想一下下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就是你。

  “天花板”是什么?——

  “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

  其基本涵义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无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在升迁方面似乎有一层无形障碍,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

  从世界五百强的CEO到顶级大学的终身教授,女性占比很小。这似乎都指向了一点,职场对女性来说,仍旧存在着挑战。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