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东营·年终特稿】黄河入海处 文旅开新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东营,奔流万里的黄河放慢了脚步,缓缓涌向大海的怀抱——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这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也由此诞生。

河海交汇。 延智 摄

  这些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东营应当成为文化旅游的胜地。“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提出后,我市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围绕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为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游胜地,向世界展示我国大江大河三角洲文明的标志地。

白鹭飞翔。 孙劲松 摄

  打造核心,发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龙头作用

  2019年12月25日,对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出《关于拟确定北京市圆明园景区等2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的公示》中,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榜上有名。

  万里黄河从东营入海,造就了雄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广袤的新生湿地,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有了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就是在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突出打造观览河海交汇这一核心线路产品,做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

  围绕三大旅游资源,我市先后投资1.5亿元打造3条精品旅游线路,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两艘双体双层游船、改造启用两艘气垫船并新建气垫船码头,提升了游客观览“河海交汇”品质;依托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和天然柳林黄河故道开发了湿地研学科普廊道,联合中青旅开发了黄河口湿地研学营项目,让游客来了有所学;依托15万亩湿地恢复区规划开发湿地观鸟科普线路,建设观鸟屋、观鸟体等设施,构建多角度生态观鸟空间。

  旅游,不止眼前的风景,还有身心的体验。风景之外,细节更让人暖心。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全速推进厕所建设,家庭卫生间配建比例逐步提高。按照旅游厕所最高标准,新建3A级厕所5处,改造3A级厕所两处,具有家庭卫生间的厕所达到7处。

  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游客人数持续攀升。去年国庆黄金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12.97万人次,同比增长50.81%,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湿地“龙脉”。

  做美城市,留住远方客人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是我市提出的文化旅游品牌。“我们回家”一方面是母亲河奔向大海的写照,另一方面是游客得到的是家一样的体验,看到的是家一样的环境,感觉到的是家一样的氛围。除了资源禀赋,真正让游客来到东营像回到家一样舒适、温馨、放松,还需要坚持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项目,打造好城市特色风貌。

  在距离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不远处,一个文旅小镇项目——黄河口知青小镇已步入试运营阶段,精品民宿先期开放吸引来不少客流。精致的小院、古朴的知青房,在国庆黄金周期间一房难求。

  小镇利用原山东建设兵团旧址的独特资源,打造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元素、黄河元素、红色元素、移民元素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小镇的建设,弥补了旅游区住宿的不足,留住了外地客人。

  湿地,是东营特色资源。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湿定城、依湿治城,加强湿地与城市互动,把田园生活引入城市,把鸟儿留在城市,“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风貌日益凸显。城市中,那一片片、一湾湾湿地犹如美丽的印章,加盖在这座水绿共融、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土地之上。

  除此之外,我市加强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酒店、亮化、道路立面整治、旅游标识等硬件设施,提升城区环境卫生等软件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孙子文化旅游区、黄河三角洲动物园、揽翠湖旅游度假区、天宁寺文化旅游区等主要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沿黄自驾车风景廊道利津段5.5公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石油科技馆已进入布展阶段;永安大闸蟹产业小镇主体建设完成;北宋镇金河滩田园综合体建设初见成效;百平方公里的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城市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

  “旅游+”,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市场

  2019年8月30日至9月15日,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口(东营)国际啤酒美食节,这场维持17天的活动,吸引游客6.5万余人次,营业总额960余万元,带动了餐饮、文化、娱乐、住宿、交通等一系列服务行业发展,也带动了我市文化旅游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海洋、工业、体育等深度融合,释放了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旅游+文化”,策划“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系列演艺节目进重点旅游景区。创作编排大型吕剧《梅骨丹心》《热土情》《刘胡兰》等文艺精品,叫响东营“吕剧故乡”城市名片,吸引众多游客体验吕剧文化魅力。“旅游+农业”,打造五大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2个文旅融合示范村正在打造;“旅游+海洋”,培育发展特色海洋文化,打造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旅游+教育”,以石油科技馆为载体,打造石油文化研学高地,串联盐文化博物馆、电文化博物馆等地,形成集知识科普、体验考察为一体的精品研学线路。

  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也成为旅游发展新引擎。每年我市举办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水上运动赛事,围绕产业举办系列展会等,这些成为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载体和平台。目前,以东八路湿地大道为轴,我市实施了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荷塘湿地公园等项目,高标准打造“越野车场地赛、自行车巡回赛、赛马比赛”等精品体育赛事。通过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文化旅游之城、研学之城、会展之城、赛事之城正向我们走来。

  风景处处有,旅行日日新。如今的东营,生态越来越好,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日益完善,旅游这张成绩单上的数字也越来越亮眼。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循着这一机遇,东营将更加坚定地朝着“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前行。

(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