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财一线】湿地与经济:生态效益 精明增长

  清明假期期间,在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忆乡堤上,游客正在享受美好春光。

  河海交织,湖泽镶嵌;芦花飞雪,百鸟翔鸣。东营湿地,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东营,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在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近半载后,生活在湿地点点的城市里,市民收获着令人幸福的“赏湿”体验。本期“产财一线”试从“效益观”的角度观察湿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4月7日上午,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忆乡堤上,一排苍翠的老榆树下,游人多是全家出动,大家在石路上或慢行或拍照,自行车爱好者不时骑车而过。目光越过一片湿地,往西望去,阳光草坪上更是游人如织,欢笑声声,欢欣满怀。据了解,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原规划区内原本多为盐碱地、水库及沉沙池等闲置用地。201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这片区域进行生态建设,以河流、湖泊、湿地、森林为资源特色,打造集生态保育、休闲运动、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主题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目前,该公园已成为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载体和闪光点。

  如今,湿地旅游正在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新宠”方式。我市提出,要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湿地城市总体设计”,高效集约、规划先行的理念有助于我市以智慧之道谋求湿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形成‘城内玩湿、近郊赏湿、远郊游湿’的湿地游憩网络。”在一份“东营市域湿地空间管控与中心城湿地系统规划”的初稿文件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设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份初稿已于今年3月份形成。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公园湿地恢复、植被恢复及景观绿化等项目,初步构建了全市湿地保护体系。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市湿地总面积687.23万亩,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丰富的湿地资源需要我市加大管控力度,通过湿地城市建设实现生态文明转型。

  另一方面,正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所阐释的,湿地与经济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不可一谈“湿地经济”便要“色变”。一个典型的范例便是,浙江杭州的西溪湿地。当地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最佳平衡点,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效益。在保护、修复大量湿地资源的同时,发展湿地旅游以及相关延伸产业也当成为我市做好湿地这篇大文章的应有之义。

  沿东二路一路向北,“东营马拉松 国际湿地城”的标语幅已悬挂在路两旁的灯柱上,甚是醒目。在东二路与德州路交叉口西南方向,孙家湿地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现场,山东汇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涛介绍,该项目将在湿地生态休闲游的基础上植入健康颐养、民宿、养老、婚纱摄影以及有机农业生态链等产业。“由于投资巨大,纯粹的旅游并不挣钱,我们真正的盈利点是在衍生的第三产业上。”孙涛表示,通过5到10年的努力,这里将打造出一处集生态农业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民俗演义、健康颐养等产业于一体的生态、科技、颐养特色小镇,力争成为我市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样板工程。说到湿地的保护,孙涛说:“这里栖息着6000多只白鹭,天然的湿地有几百亩,我们在陆续地恢复起来,一条四公里半的航道已经贯通了。白鹭园附近的项目要等到其飞迁之后才能动工;现在白鹭正在产卵,那个区域已经封闭了,任何人都不会去打扰它们;产卵期过后要观鸟的话是在观鸟台,也不能近前。”

  如果说人工湿地可进行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湿地休闲游憩开发等,那么对于重要湿地而言,需要的则是严格执行湿地保护修复,用心呵护“地球之肾”。“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已于今年3月份施工。项目主要为实现保护区内长期稳定补水,改善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环境,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旅游管理科科长刘静介绍,该项目于2018年2月获得省发改委立项批复,对于落实国家湿地保护战略,履行自然保护国际公约,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意义。该局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告诉记者,被称为“湿地精灵”的黑嘴鸥连续十多年在东营孵化,数量已由1000多只增长到7000多只;被形容为“高寿、高傲、高挑”的东方白鹳在我市已经有1333只(2018年统计),而全世界也仅有4500来只。无论是鸟类的繁育还是其他动植物的和谐共生,越来越好的生态系统彰显的是我市对这方宝地不遗余力地保护修复力度。

  生态效益的不断累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充分释放——在精明增长之间,湿地与经济也可相得益彰。为落实“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富裕东营的支柱产业、幸福东营的惠民产业和宜居东营的生态产业,围绕黄河入海的文旅品牌建设正在我市积极展开。今年,紧紧围绕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坚持“生态立区、科研强区、旅游兴区”,突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研究确立了“1251”工作思路。即突出以水系连通工程为主的生态修复这一根本,打造河海交汇和野生鸟类观览“两大精致产品”,积极推进黄河入海文化旅游投资平台组建、与华侨城合作、黄河口文旅小镇规划建设、国家5A级景区创建、环保突出问题整改“五项重点工作”,构建一体化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叫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争当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排头兵。

  栏目主持人 刘冬辉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