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1986年,我出生在东营市利津县的一个小村庄。村口一条破败不堪的土路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多少年来,每当狂风骤起,骄阳炙烤下的沙粒就会遮天蔽日地狂舞起来,村民们绝不会选择此刻出门,因为根本分辨不出方向,即便是到达了目的地,也少不了一身沙土“护身”,不用上几盆水是难以“洗心革面”的。暴雨初歇时又是另一番景象,土路变成一片汪洋泽国,时不时还会有鱼儿在路面上肆意游动。更可怕的是雨水沿着土路倒灌进村民们的院子里,房屋地基就会长期浸泡在雨水之中,由于那时村中多是土坯房,许多人家的房子都出现了地基凹陷的现象,房子也成了危房。至于村民们的出行,那就只能脱鞋卷裤,拿一根木棍儿在前方探路,小心翼翼地出门。这条土路,成为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

  初中时,一家企业入驻村口的土路旁。为了方便车辆出行,这家企业将土路路基抬高,修上一段柏油路。这是村民们第一次见到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虽然路不宽,但也确实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有些路段依然是大段的土路。后来,一场台风过后,雨水漫过路面又向村民们的院子涌来,当年水漫村庄的景象再次重演。村“两委”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是村里没有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让所有人束手无策。无奈之下,村“两委”只好从附近的煤场拉来灰渣铺路,勉强将坑坑洼洼的土路填平,村民们出门时也只能踏着一半柏油路和一半灰渣路外出了。

  高中时,全市农村公路大建设,灰渣路变成了双向两车道的柏油路。此时,正逢我们村庄被县里划为经济开发区,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大批企业慕名而来。昔日冷清的小村庄热闹起来,由于企业的入驻占用了村民们的土地,村里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村民们每人每年都可以领到一笔丰厚的补偿金。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了传统的种植业,选择到企业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后来,由于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需要,两车道的柏油路扩建成四车道,路两旁种上整齐划一的杨树,一片片绿色点缀着这条经济大动脉。闲暇时候,村民们喜欢徜徉于这片绿色之中,不禁心旷神怡。

  从土路变成灰渣路,从两车道柏油路变成四车道柏油路,村民们惊喜于路宽了,路美了,出行更加便利了。当一条条柏油路,一条条高速路将三区两县织成一张网,将全省乃至全国紧紧连通起来,我的家乡也在发生着巨变。大学毕业后,我响应东营市“千人引才计划”的号召,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要用我的知识为孩子们铺出成才之路;我的爱人响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的号召,选择到军营卫国戍边,他说这是他的报国之路;同学中有的选择回乡带领村民们创业,他说这是他选择的致富之路、创业之路;朋友中有的做了婚礼司仪,他说他要将一对对新人送上幸福之路……家乡期盼着越来越多在外的年轻人回来,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这里有创业的热土,这里有青春的梦想,这里更有恋恋不舍的乡情!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愿一条条家乡的柏油路汇成一条条平安之路、富裕之路、幸福之路,成为一条条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之路。

(王翠爽)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