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东营用实践写答卷!

  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这是山东文化旅游的三张名片。东营,正是黄河入海的地方。

  这里有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有黄龙入海的壮观与美丽,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这里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把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作为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定位之一。

  延智 

  乘风破浪,策马扬鞭。全市上下正积极行动起来,充分挖掘旅游优势,加快推进资源优势转换,向着新的目标全力进发!

  打造核心,创建国家5A级景区

  近期,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进入了最忙碌紧张阶段。对东营来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核心旅游资源,也是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战场”。

  魏东 摄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绝非易事,面对诸多难题,我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条创建主线全力以赴。以往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少游客来了却看不到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为此,景区专门购进新式气垫船,打通海上游道;游客到景区想看野生鸟类却无法亲近,景区专门规划15公里观鸟线路,提供多种观鸟选择;供游客深度参与的项目少,景区就提升改造鸟类博物馆和泥滩抓蟹项目,为游客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提供便利条件。

  景区厕所建设得怎么样,最能测评一个景区设施配套和管理服务水平。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厕所改造建设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雁湖景区改造建设后的厕所,外墙面板采用植物纤维水泥基挂板,看起来与当地生态融为一体;厕所内,公共休息区休息座椅、无线WiFi、电视、绿植、装饰画,把厕所装扮得格外温馨;卫生纸、擦手纸、自动感应水龙头、洗手液、烘干机、安全抓杆等一应俱全,细致又贴心。为管好厕所,景区还制定了23项卫生保洁标准,为每个厕所都委任了一个“所长”,确保厕所始终整洁卫生。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总结说:“远看是湿地景观,近看是旅游厕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按照旅游厕所最高标准,新建了3A级厕所5处,改造了3A级厕所两处,整个景区具有家庭卫生间的厕所达到7处。”

  改造旅游区南大门、北大门,修缮瞭望塔及改造周边环境、改造提升鸟类科普走廊、建设月湖环线管护道路、建设智慧景区、安装标识导向系统……

  进一步细化宣传、交通、通讯、卫生、环保……

  “目前,已进入创建工作的冲刺阶段!”据了解,全市创建关联部门正以“一盘棋”思想,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点对点、实打实地推动各项责任目标落实到位。

  做强优势,展现湿地城市魅力

  湿地,是东营特色资源,是东营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者,更关乎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成效。

  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营坚持按照“湿地、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大力推进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公园湿地恢复、植被恢复及景观绿化等项目,初步构建起了全市湿地保护体系。东营目前共有湿地5类14型,总面积687万亩,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我市湿地率41.58%,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1.29%。

  “环境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近日,我市摄影和观鸟爱好者在距离东城区以北7公里处的一片湿地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身影。它们筑巢于附近一电线杆顶端,有2只成鸟,成功孵化3只幼鸟,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区附近发现东方白鹳筑巢育雏。

  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东方白鹳是“娇气”的鸟儿,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它们能到城市里安家落户,说明东营城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说明东营持之以恒保护湿地、保护珍贵生态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国小镇吕赫斯特因为人与白鹳共同生活而成为世界知名的‘白鹳村’,是知名观鸟旅游目的地。鸟类进城现象不仅带来了生态效应,更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确实,随着湿地城市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落户”东营,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东营,欣赏湿地美景,观赏各色鸟儿,体验生态特色。

  关于湿地保护和建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实施三年湿地保护提升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湿地保护面积60万亩。”我市将围绕湿地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全市旅游发展规划,把远期前瞻性、近期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与建设湿地城市方案搞好衔接,在“点”上着力、“线”上打造、“面”上构建,更好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市将突出湿地城市特色,通过景观工程提升湿地美学,倡导湿地生活方式,引进湿地鸟类,充分彰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打造宜业宜居的湿地城市、旅游城市。

  擦亮品牌,围绕旅游做文章

  在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定位中,我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省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认为,“我们回家”一个方面是黄河入海,是母亲河奔向大海的写照,另一方面是每一位游客来到东营,得到的是家一样的体验,看到的是家一样的环境,感觉到的是家一样的氛围。

  宋开才 摄

  文化旅游品牌的提出,让东营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具象化的表述和内涵式的表达,让东营文化旅游形象跃然纸上。如何擦亮这一品牌?我市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确定了“一核引领、两带崛起、三区突破”的旅游发展布局,提出把黄河口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提升“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产品,打造沿黄、滨海两个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带,提升黄河水城、金湖银河、孙武湖三个旅游度假区。

  “发展旅游产业,不能只盯着旅游不放。要让游客在这里进行旅游观光等消费,就要涉及衣、食、住、行、购、娱等等。”“游客来了品尝不上地方美食,就在景区推出大闸蟹和水煎包”“游客想看石油城市特色、感受兵圣故里氛围,我们就深度挖掘、梳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设计推出了兵圣故里红色旅游、胜利油田工业旅游。”“交通不便捷,我们就调整公交线路,加开班次”……市文化和旅游局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围绕发展旅游产业做大文章,延伸带动其他产业,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应有之意。

  吴荣堂 摄

  为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2019年,我市重点推进旅游项目71个,其中市直重点推进项目24个,县区、开发区重点推进项目47个。同时,努力聚焦“回家”两字,聚焦旅游服务品质,努力在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营造游客“回家”的氛围上下功夫、做文章,做优旅游服务惠民项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改造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据了解,随着文化旅游品牌的叫响,东营游客数量正在节节增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日均游客量达到2000多人次,周末能达到3000多人次以上,预计今年东营游客量可实现翻番。东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 郑代玉)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