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 东营选手演讲稿摘登

  编者按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是中央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安排部署开展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赛在“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总主题下,涵盖绿水青山、建党初心、大家小官、大国重器、改革前沿、青春力量、薪火相传、脱贫攻坚等分主题,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普通群众工作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立足岗位为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7月13日至15日,“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山东省演讲大赛复赛、决赛在济南举行。经过激烈角逐,代表我市参赛的宋宗周荣获一等奖,朱淑敏、侯荣荣获得三等奖,黄飞获得优秀奖。现对我市选手演讲稿进行刊登。

笑容与泪水

宋宗周

  大家好,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志愿者。2014年,我加入了东营市橄榄树志愿者团队,所参加的第一次帮扶活动便让我终生难忘。

  聪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却因突发车祸高位截瘫,终生只能与轮椅为伴。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一度想到了自杀,父母也整日以泪洗面。我们得知情况后,便成了聪聪家的常客,与他谈心,做心理疏导,帮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帮扶方案,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创办了上善学堂。在授课的辛苦和孩子进步的成功与喜悦中,聪聪很快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听着他久违的笑声,我们知道,聪聪从内心站起来了。

  第一次帮扶的成功让我非常激动,原来,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困难家庭化泪水为笑容。而从泪水到笑容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跋涉,去坚持,去付出。因为我们知道,脱贫,不仅是让家庭富裕,更要让心灵不再荒芜。

  小春是一名中学生,父亲因病去世,为治病欠下了不少债务,奶奶年老多病,只有瘦弱的母亲勉力撑着这个破碎的家。父亲离世的打击、生活贫困的重压让小春变得自卑、自闭,他的班主任说,这几年,就没见小春笑过。第一次走访时,小春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那冷漠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哪像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啊?听着奶奶无奈的哭诉,我们也跟着掉泪。怎么办?第一步,我们捐款两万多元,上马了供产销一条龙的笨鸡养殖项目,彻底解决了收入问题;第二步,我们和小春交朋友,我把他领进书店,告诉他,这些书籍都是你的朋友;我把他领进我们为贫困孩子举办的公益夏令营,让他当班长,打开他的心结。终于,奇迹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小春的脸上。

  前几天,小春给我打电话说放暑假了,他也要做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听着电话那端阳光一般晴朗的声音,我眼眶湿润了。

  如今,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是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家庭仍不时出现,他们是总书记的牵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牵挂。近两年的时间,我们橄榄树公益帮扶了像小春这样的贫困家庭近二百个,这背后包含了志愿者多少辛勤付出,根本无法计量。因为劳累过度,橄榄树公益的发起人刘克建两次病倒,两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可每次他都扯下吊瓶,继续奔波在扶贫路上。在他的感召下,哪个志愿者不拼命干啊,橄榄树公益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人。只要还有贫困户脸上的泪痕尚未擦干,我们就要抖擞精神,再次出发!

  笑容与泪水,从容地面对。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为了让扶贫路上所有的泪水都能化作欣慰的笑容,我们唯有砥砺前行!

  我是宋宗周,我是光荣的志愿者,欢迎您的加入!

五十六载匠心梦 只为清流甘如许

朱淑敏

  今天是2019年7月15日,距离1963年5月已经56年。作为一名水务人,我要给大家讲讲这五瓶水历经56年岁月变迁的风云故事。

  这是一瓶黄河水,取自于垦利浮桥边的1号水站。

  1962年底,胜利油田石油工人为了彻底改变挖井采水、坑塘取水、饮用苦咸水的状况,30多名年轻力壮的职工,奉命到黄河1号码头建设水站。那时候自然条件恶劣、技术装备差、没有经验可循,但这30多名钻井工人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不到1年就建好了1号水站,掀开了东营人引黄供水的篇章。从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也不用等天下雨、等风飘雪,不用再喝脏水、苦水!那个瞬间定格在1963年5月……

  这是一瓶水库原水。黄河水提取上来后经沉砂池的沉淀,储存在水库中。那是1997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水荒,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82天。那一年,几乎所有的沿黄中下游城市都采取了断水或者限量供水措施,除了一座城市——东营市。这一切的无忧得益于我们水务人建成的供水系统和供水基地,当时的设计供水能力达到每天47万立方米,水库蓄水能力2.1亿立方米。在黄河断流的严峻形势下,东营水务人多措并举,严阵以待,依靠供水基地强大的供水能力,不但确保了东营市工业及民用水供应,还兼顾了部分农业用水,取得了抗旱保供水的巨大胜利!

  1997年被记入史册是因为香港回归,1997年留在水务人心中的却是因为使命、智慧和执著!

  这是一瓶我们东营鲁辰水务净化处理后的自来水。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个计量单位——NTU,这是检测水质的一个重要单位,代表着浑浊度。国家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是不超过1个NTU,而鲁辰水务的出厂水浊度是:全年平均0.14个NTU。朋友们,不要忽略这0.86的优势,一滴由水库原水到自来水的华丽转身,凝聚了水务人多少心血。“以心净水,以水净心”水质是水务企业的生命线。

  我们通过择机引水、生态净化、深度水处理持续优化水质,我们的水质检验项目从0项扩展到806项,让东营百姓的龙头水越来越清澈。

  这是一瓶生活污水,这是经过洁净处理后的水。东营每100万人一年就会产生260万吨的污水,这些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需要经过三级净化处理,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方可排入河渠。

  2000年,东营第一个市政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2007年10月,彻底实现了清水排入广利河。至此,广利河从黑水河变成了景观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污水处理厂就这样悄悄地美化了这座城,拉动了这座城的经济社会发展。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请相信,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水务人都不会停下脚步,愿意为您送上最健康最好喝的水,让百姓的幸福感更深,获得感更强!

两本书的红色传承

侯荣荣

  大家好!我的手里拿着两本书。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国内首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影印本,他的原本是由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支部的几代共产党员用鲜血甚至生命保存下来的,现在珍藏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历史的指针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和贫病交加的所有中国大地一样,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的村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5年春天,当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之时,一个新生的组织——中共刘集支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应运而生,这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更为宝贵的是,1926年,共产党员刘雨辉从济南辗转带回了一本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她就像一颗火种将大王人民的内心照得通亮。在《宣言》精神的指引下,一批批劳苦大众觉醒了,一个个共产党员从这里站出来了,雨花台烈士李耘生、东营市第一名共产党员延伯真、共和国上将张太恒……为了保护这本书,前两任保管者刘良才、刘孝文先后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刘世厚在腿部中弹的情况下从大火吞噬的雀窝里抢出了这本书,才为刘集人留存下了精神的根脉。

  历史的脚步一跃百年,信仰的力量永恒不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王镇的共产党员再次站到了时代的前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鲁北第一个“亿元镇”、鲁北第一个“百亿镇”、全省第一个“千亿镇”,2017年,全镇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1位。

  面对这些闪光的成就,人们不禁会问:大王镇没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为什么就能发展起来?因为这里有一群被《共产党宣言》精神养育出来的,前赴后继、奋进创新的大王人。

  我手里的第二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本书又与大王镇有什么联系呢?这要从全省造纸龙头企业——广饶县大王镇的华泰集团说起。

  2016年,华泰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出了一款新的产品——本白胶版纸。该产品因优质的质量和良好的企业信誉,在学习出版社独家中标18500吨。并且被中宣部指定印刷《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专用纸,全国9000多万党员人手一本。初心不改,薪火相传,循着《共产党宣言》的光辉足迹,大王人又一次为新时代党的理论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本著作,历经百年岁月,日渐发黄的文字却愈发其光芒。

  一个真理,历经千锤百炼,从《共产党宣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奔向幸福小康。

  朋友们,让我们闻着两本著作的书香,带着真理的力量,将共产主义的薪火,永世传承!

红色记忆中的初心

黄飞

  大家好,我是来自山东省利津县博物馆的讲解员黄飞,我演讲的题目是《红色记忆中的初心》。

  在博物馆的党史国史展厅有一个视频展区,它收录了建国前利津县48位老党员的系列采访,这段视频非常珍贵,因为很多老人在接受完采访不久就相继离世了。在48位老党员中,一位叫李金玉的老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老人17岁参军,先后参加过潍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等。

  采访中老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新兵打仗头一回的时候心里很害怕,可想想身后的父老乡亲也就豁出去了,后来仗打得多了就不害怕了。老人家的坦荡和真诚让人动容,是啊,国家危难之际,生死、害怕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的身后有无数需要保护的父老乡亲,这不正是建党的初心吗?

  一天,李金玉老人骑着一辆非常破旧的脚蹬三轮车改装的电动车来到博物馆,时值冬日,老人身上的棉衣已经有些破旧,沾满了灰尘,老人用来扎棉衣的腰带就是一根布袋。老人是想来看看自己的采访视频,那一刻安静的展厅里回荡着老人讲述抗战的声音。我就站在老人身后,看着椅子上这个瘦弱苍老的身影,心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悲壮感。这个画面至今在我脑海里印象深刻。老人临走前跟我说,他非常感谢党,感谢国家,现在住着政府给他盖的房子,不愁吃穿,留着钱没用,就都捐了出去。这位穿越了大半个世纪风雨的87岁的老人,这位曾用生命捍卫国家的老人,时至今日依然不忘初心,不忘当年在布满弹孔的党旗前立下的誓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自问、深思。

  在我们党史国史展厅的一面展墙上,镌刻着利津县469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下面要分享的故事就与烈士英名录有关。

  也是在日常工作中的一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来到博物馆,他跟其他的参观者很不一样,一开口就问我烈士英名录在哪,在我的引领下,他直奔过去,目光急切地在英名录上搜寻着。目光停下的一刻,他脸上的神情变得很复杂,有悲痛、有欣喜、却又变得平静。

  就在这时老人缓缓抬起了自己的右手,向着英名录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随后,老人时不时地擦着眼睛,默默地在英名录前站了很久很久。原来,老人跟其中一位烈士是战友,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烈士牺牲时孩子才八个月大。多年后,老人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战友的家属和孩子,并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这次,他奔波900多公里,专程从浙江赶来,只为了看看烈士英名录上自己战友的名字。我知道,看到名字的那一刻,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峥嵘岁月中他和无数活着的、曾经活着的战友一起并肩作战的身影;我也知道,这份超越生死的情感也是一份初心,战火的锻造、岁月的磨砺只能让它历久弥坚。

  我曾经无数次地向人们讲述博物馆中珍藏的红色故事,无数次感动的声音哽咽,也无数次看到人们脸上的肃穆和眼中的泪水。这一切,来源于这些红色记忆中永远不变的初心,她带给人们的感受是那么真实、那么清晰,就像有一股力量在我们的血脉当中流淌、流淌,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刘洁宁)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