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黄河岸边水文人

  东营网讯 坝上拂轻风、岸边听涛声,许多到黄河岸边游玩的人都有如此感受。然而有一群人,他们每日守护在黄河岸边,他们的感受又如何?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利津水文站。

  “黄河利津水文站是黄河上的最后一个水文站,俗称把口站,是黄河水务的封笔之作,下辖清河镇、张肖堂、麻湾三个水位站。”利津水文站副站长刘夙睿向记者介绍道。1991年出生的刘夙睿,工作五年来一直在从事水文事业,他说,“我们站的主要任务是每天准确收集水文资料并及时上报,研究水文变化规律,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水情。同时,在防汛及水量调度中,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水文情报。”

  由于水文站人数少,水文站的每一个人都要排班收集水文资料,而且水文站的职工全年无休,过年期间也不例外。当天正好轮到刘夙睿负责水文资料收集,记者跟随他一起“飞上黄河去取沙”。

  记者跟随刘夙睿和水文监测员张建民,来到黄河边上一个约三层楼高的小塔边,“塔顶是水文测验缆道操作室,塔顶的上面有两根横跨黄河的钢缆,我们每天都要乘着吊箱,到黄河中间去收集水文资料。”说话间,我们爬到了操作室,穿好救生衣,挂上铅鱼、流速仪、测深杆等设备后,记者跟随刘夙睿登上了吊箱。张建民负责操作变频调速系统,慢慢地,吊箱离开了塔顶,缓慢地向黄河中间驶去。这时一阵阵刺骨的寒风袭来,小小的吊箱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风中摇摆,记者抓牢了身边的栏杆,看着滚滚黄河水从脚下奔涌东去,心里不住地打鼓。张建民通过电动控制把我们送到一处测量点,刘夙睿挥动6米多长、8斤多重的测深杆测水深,又采用两点测流法放下铅鱼和流速仪,在不同水深处测了两次流速,又挥动15斤重的取沙器取了沙样,倒进取沙桶,把流速计数器显示出的数据用对讲机报到岸上,一个点测完,大约花了七八分钟。

  “过程看上去简单,其实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注意,要把流速仪顺着水流的方向往前扔,同时只有每一个测量点都定位精确,才能保证根据测量计算出的结果客观精准。”据介绍,利津水文站测流断面全长530米,一个断面下来要测12个点,每个点都要进行流速、水位和含沙量三项测量,不仅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定好位,还要做到检测零误差。

  终日与黄河为伴,不论是炎炎骄阳,还是寒风呼啸,水文站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早已和坝上的风、河边的涛如同亲人一般熟悉。谈到利津水文站未来发展时,刘夙睿说,“首先要搞好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在资料准确、高效的基础上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和野外作业的风险;同时要优质高效完成各项水文测报工作,这是我们的根本,水文是水利行业的侦察兵,一定要确保各项测报质量。”(记者 王敏 通讯员 宗继尧)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