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深读】提升创新力 永远不停步

  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全市上下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加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人才的强力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牢牢把握创新平台、科技人才两个关键,推进产学研结合、油地校结合、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一表述显示着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定决心。

  过去一年,我市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0.84亿元,居全省第六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4%,居全省第二位。我们欣喜地看到,创新正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更多的年轻人和企业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热潮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

  作为孵化新企业、催生新产业的重要载体,创新平台建设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赢得了企业的广泛支持,成为我市推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有力举措。

  “当前我市油地科技领域融合还存在科研设施缺乏共享平台、油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等问题,建议搭建科技文献一体化公共平台,搭建油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王涛委员说。

  就东营而言,必须发挥油地校资源互补优势,共建科研聚集区,聚焦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依托农高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汇集中科院20余家院所、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辐射中心。

  园区建设是我市科技孵化设施建设的缩影,映射出我市科技保障措施在进一步完善。2018年,我市大力支持农高区建设,积极配合省政府与中科院共建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东营高新区提质发展,区内企业与3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启动建设东营高新区(上海)联合创新中心。

  孵化器、众创空间是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沃土,是帮助创业者圆梦的舞台。我市研究制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支持企业兴建“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企业是市场主体,我市积极推动科技和人才资源向企业聚集,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2018年,我市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全年共有14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科技部备案。引导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设规范化创新平台,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单位。对此,贾兆江委员建议,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加强平台规划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招引四海英才:持续放大人才集聚效应

  “近年来,我市切实抓好人才引进、培养、集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舞台。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组织精准化创新创业培训,帮助各类人才拓宽创业渠道、激发创业活力。”刘超委员表示。

  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企业家干事创业环境,让重视科技、崇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为了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市不断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了《东营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东营市“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东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印发。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人才政策体系。

  一个高端人才就是一个项目,一个产业,一个市场。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引进新旧动能转换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去年,积极对接大院大所,联合举办10场产业人才对接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来我市对接洽谈,签约合作项目64个,已有39个项目落地实施。先后组团赴国外开展5批次引才活动,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4家。实施“大学生百千万聚才计划”,严格落实大学生引进补贴政策,吸引1.3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我市就业创业。

  我市高度重视重点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围绕省“十强”产业和东营市“5+2+2”重点产业,新增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启动企业家培养“1121工程”,重点培养10名功勋企业家,100名优秀企业家,200名成长型企业家和1000名企业家后备军。深入实施“金蓝领聚才计划”,评选首批东营市技能状元18名,将市首席技师选拔数量由每年10人提升到20人。

  东营区代表团的代表表示,我们将聚焦聚力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入挖掘并引入产业高层次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优化政策环境:为创新者提供好的环境

  环境就是发展的土壤和气候。哪个地方在创新环境上占有优势,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各级扶持政策,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实体经济发展。”李建华代表表示。

  今年,市里决定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减免力度,强化“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离岸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为支持服务企业发展,我市建立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实行“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机关干部驻企联络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建立“3+N”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快速决策机制、“1+5”国土规划建设管理周例会机制,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加快项目进度。

  发展质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打造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去年我市公布了市级“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共涉及市直56个部门单位、1460项,实现了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大力推行“五个一”集成服务,积极开展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全面深化十大专项行动,将“一次办好”改革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督促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改革。

  广饶县代表团的代表表示,将以营商环境打造为重点,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等制度,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育力度,加快推进规范化改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保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逐一落到实处。

(记者 李成)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