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东营】通讯工具升级缩短了时空距离

  在以书信为主要通讯方式的年代,收到一封信大家都会难掩兴奋。

进入90年代,“BP机”与各式手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如今,通信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即使远在天涯,也能近似咫尺地进行交流。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我市市民生活的变化。

  今年54岁的曾志永家住河口区,采访中他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讯主要靠书信、电报和两条腿,那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在村里面就是“近处靠吼,远处靠走”,想要给外地的亲戚发消息,就只能写信或者发电报。

  “那时候电报是我们与外界联系最快捷的通讯方式,但是电报按字数计算,非常贵,只有家里发生急事的时候才会到邮电局发电报,收到电报的心情也是非喜即忧,因为电报内容准是大事。”曾志永告诉记者,除了电报以外,那时候收到一封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难掩兴奋,迫不及待地想拆开阅读。如今想起,是记忆里难忘的一页。

  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从此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可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不再只是梦想。但由于安装及通话的费用不菲,起初只有在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才能见到,直到90年代才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市民郭丽丽告诉记者,1991年她女儿出生,那时候她想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报喜,是将电话打到了她父亲的办公室。几年后,她和父母家里才安装了座机电话。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与“BP机”走进了大家的生活,也一时间成了身份的象征。据市民姚远回忆,那时候走在街头,腰间挂着“BP”机的人渐渐多了,同时,还有磁卡与IC卡的公用电话亭相继出现,成为了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0年以后,“BP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黑白屏数字手机、翻盖手机、小灵通等一代代手机因价格亲民、携带方便使得移动电话的使用人群进一步扩大,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如今,说起通讯方式的变迁,网络功不可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视频聊天让人们远在天涯也能“音画同步”般地问候,距离在这个时代早已不是问题,曾经“才思念,已相见”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的40年。从“见字如面”到“时空接近”,通讯方式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名东营市民的生活,也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印记。(记者 闫雯雯)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