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在前行】从泥巴屋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日前,在“华泰杯”影像见证东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大展上,一组黄河南展区今昔对比照片引得诸多观展市民驻足。一边是低矮狭小的土坯房,一边是宽敞整洁的楼房,近40年,两次搬迁,这组照片令人不禁感慨,东营人的住房“变化太大了”!

  年过六旬的杨学让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之一。在垦利区董集镇杨庙村干了4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如今已成为一名村史讲解员,通过口口相传,向孩子们讲述着黄河边村落的变迁故事。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家”,一个充满温暖的字眼。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住进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从狭小到宽敞,从泥巴屋到高楼,从几代同室到各居其屋,改革开放40年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东营人的居住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黄河岸边“房台村”的蝶变

  1979年出生在杨庙村的程永锋,还有一个乳名叫“新房”。那一年,为解决黄河下游窄河段防洪防凌问题,作为黄河南展区居民的他们,历经“三年筑台、三年盖房”,全部搬迁到了临黄大堤旁的房台上居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房台村”。

  可是,这一次搬迁,时间紧、条件差,住进的新房有些寒碜,更有些憋屈。杨学让回忆说,当时,杨庙村527人只有501间房的位置,还得拿出6间做办公室。一个挨一个的院落挤在南北宽只有13米的瘦长房台上,人均居住面积不到6平方米,胡同只能通过一辆板车。

  程永峰家7口人只分了6间房子的房台。全家拿着每间房110元的搬迁费,东拼西凑刚用土坯和从老房扒下来的砖盖完房子,程永峰就出生了,家里成了8口人。后来,他们家人口最多时三代12人,实在住不开了,父母就带着程永峰和妹妹住进了邻村外婆家的一间房。

  村民程又青家,11口人挤在不足80平方米的院落里,一间10平方米的西偏房,愣是先后作了两个儿子的婚房。

  大人教育孩子都是这样说:“不刻苦学习,考不出去,在家窝着,连媳妇儿都讨不到!”这句话硬生生逼出了好多优秀学生……一边是行洪的展区没有路,一边紧临黄河,房台村被隔成了一个“孤岛”。黄河南展区居民在这种环境里一住就是30多年。改变居住环境是他们最大的企盼。

  众望所归终如愿。第二次集体搬迁,让黄河边的“房台村”实现了蝶变!

  2013年12月,《黄河南展区综合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规划建设11个集中居住式新型农村社区,董集镇沿黄11个村规划为杨庙社区。2016年11月底,杨庙社区率先完成楼宇建设,村民领到了楼房钥匙。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杨庙社区11个村4790余名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楼房,实现了集体“上楼”。

  杨庙社区的楼房一共有八种户型,从5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到200多平方米的别墅。程永锋的父母搬进了120多平方米的一套大房子!窗明几净,水电暖齐全,小区各项生活设施先进……两位老人高兴地一个劲念叨着:“这才是新房!这才是新房!”“新房”的名字才算实至名归。

  昔日茅草平房,转眼间变成林立高楼。走进如今的杨庙社区,83栋楼房错落有致,幼儿园、卫生院、图书室、舞蹈室、乒乓球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城市社区。社区公路连接了国道和省道,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人们出门再也不用发愁!黄河南展区居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多年期盼的安居梦想照进了现实。

  为留住乡愁,杨庙社区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黄河滩区旅游,罗盖村等村庄正在打造田园综合体,计划将老房子打造成民宿小屋。

  “房台村”的住房变化,是我市农村住房变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市农村家庭盖砖瓦房的集中期,许多家庭住上了三间、五间的砖瓦新房。到2000年以后,利津县利津街道枣园村等村庄陆续盖起了二层小楼,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门楣上的“幸福之家”、“安居乐业”、“前程似锦”等字样将人们住进新房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城区:从平房到高楼林立

  农村住房变化如斯,城区住房变化则更大!从一排排平房,到一幢幢居民楼,再到高耸挺立的高层、舒适惬意的别墅,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已从蛮荒之地变成了一座繁华都市!

  被人们习惯称之为“基地”的油田职工集中居住区,住房有着独有的油田特色,从最初的帐篷、“干打垒”,到“营房式”平房,再到职工楼房……在人们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本地住宅多为油田建造的平房,时称“营房式建筑”。油田退休职工李秀君先后搬家6次,房子一次比一次好:从1970年18平方米的砖瓦房,到1980年50型、60型楼房,再到2000年搭上了房改的末班车,住进了东利小区70型住宅。

  1983年,东营市建市后,城区住宅建设向现代化发展,平房逐渐被淘汰,东城、西城城区一大批住宅楼像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1986年,市政府第一批直管公房——东城北小区建成投入使用,房型为45型至85型4种。

  上世纪90年代,我市房改房政策陆续实施,实现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此后的居民住宅也逐渐成了商品房,并催生了多层住房的火热建设。到2002年,我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2000年后期开始,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从多层到小高层,再到高层建筑的演变,同时,别墅型住宅也为市民购房提供了另一种选项。十余年来,我市居民小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住宅和小区数量跨越式增长,安居住宅、廉租住房、商品住宅陆续建成,高层、别墅拔地而起,住宅楼最高的达到30多层,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变样。公共租赁住房的陆续建成,让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也实现了“住有所居”。

  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房子的装修也越来越精致、豪华,家具越来越高端、上档次,家电越来越高科技、智能化。

  从平房到楼房、别墅,从人均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从简单装修到精致装修,改革开放40年,建市35周年,东营人的住房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华丽转变。(记者 李红佳)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