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东营】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

  32.57千万元,这是今年“双11”我市市民网上购物的全天成交额。这对于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市民苟明凤来说,想都不敢想,“年轻人居然能在网上花这么多钱!”

  今年54岁的苟明凤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大概15岁左右。印象最深的就是拿着粮票到距离家四五里地的门市部去买西红柿。15岁正是爱玩的年纪,苟明凤得到母亲的吩咐之后,拿上粮票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上邻居伙伴一起去。四五里的距离,没有自行车,全靠步行。三五个好友,一边走一边玩,来回能用上整整两个小时。到了门市部,有限的商品也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苟明凤和小伙伴们在里面挤来挤去,当时最羡慕的职业就是那些被围在中间的“售货员”。苟明凤回忆:“商品不愁卖,他们当时不看人,只看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开始有了售卖油盐酱醋茶的经销,各种票证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可以直接用现金买东西,并且没有数量限制。据苟明凤回忆,这些经销也成了当时儿子最心心念念的地方。“拿上两毛钱上经销”,也成为那个时候苟明凤的儿子最愿意帮妈妈干的家务活。直到21世纪初,孩子们上了初中、高中,在学校住宿,苟明凤每周都不忘了给孩子们带上点零花钱当生活费。

  到了2008年,儿子考上了大学,苟明凤带着儿子去银行里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银行卡。银行卡里一次存上了孩子半年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拿到银行卡的儿子兴奋极了,把卡的密码设置成了自己的生日。随着各种商业银行网点的遍布,“一卡在手,行遍天下”,银行卡的便利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人们外出已经可以不用带现金,结账只需刷卡就可以了。

  2016年春节,苟明凤和她的家人们比往年更忙,忙着在手机上“抢红包”。曾经握在手里的钱,成了手机里的一串数字,“网银”成了人们网上购物支付的主要方式。也是从那时开始。电费、燃气费、水费……全部可以手机上交易。就连去菜市场买菜,小商贩都会拿出二维码让顾客“扫一扫”,此起彼伏的扫码到账提示音,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从凭票购物到任意选购,从实物交易到网上购物,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消费,从网银支付到手机支付……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的完善,手机成了最为便利的交易终端,“移动支付”就这样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记者 张立娟)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