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东营】从“捡着穿”到“挑着穿”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家住东营区辛店村的63岁老人盖湘菊,说起七八十年代的服饰穿着,指着当时她们姐妹五个拍的照片这样说。

上世纪70年代,商品经济匮乏,盖湘菊姐妹五个的衣服是实实在在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冬天,她穿的是姐姐穿不上,补丁挨补丁的旧棉裤。等第二年开春,母亲又把棉花拆下来,棉裤成了单裤,春天接着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盖湘菊已经有了爱美的心思,但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等到钱攒够了再去买布。盖湘菊跑到了供销社,4毛钱一尺的布,买上六尺,回家让邻居用缝纫机给做成衣服。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做衣裳。尽管颜色单调,但拿到新衣服的那一刻,盖湘菊高兴极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盖湘菊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婚后,她跟丈夫一起做买卖,手里有了积蓄,赶大集成了盖湘菊买衣服的主要途径。“迪卡”棉,是盖湘菊当时最想拥有的面料。那时,正逢家里盖房子,经济也拮据,两口子没白没黑地赚钱,养家糊口之余也不忘去大集上给孩子买件“黄迪卡”、“蓝迪卡”面料的衣服。直到现在,当年花35元钱给老大买的“黄迪卡”的夹克服,依旧是压箱底的“宝贝”。

进入21世纪,孩子慢慢长大,外出求学,盖湘菊也开始有了更多时间和钱去商场。“上基地”,是他们那个时候的“逛街”。商场里玲琅满目、个性迭出的衣服让盖湘菊感受到了什么叫时尚和潮流。各种品牌服装专卖店,逐渐出现在东营市民的视野里。逛商场时,盖湘菊也没忘了花89块钱,给孩子买上一双李宁的运动鞋。

今年,盖湘菊已经63周岁了,母亲节这一天,她收到了女儿从网上给她买的羊毛衫,样式好看,料子舒适,有着40年前她想都没想过的柔软。如今的她,出门前,再也不用拣姐姐们剩下的衣服穿了,而是和时下的年轻人一样,看着满橱子的衣服挑来挑去,看色彩、看场合地搭配一番。(记者 张立娟)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