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东营】从吃饱吃好到吃得讲究

编者按 弹指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东营也建市三十五周年了。回首望望走过的路,再看看现在的东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五座大桥连接黄河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高端制造业走出国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文明富裕的新生活……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无不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为此,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衣食住行看东营》栏目,以讲故事的形式,从一个小角度或一个侧面讲述这些年来东营的发展成就。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而言,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感受最真切的莫过于菜篮子和米袋子。从瘪到鼓,从吃饱吃好再到吃得讲究、科学膳食,小小餐桌上的变化,见证了生活水平的提升。

1950年出生的王万民是东营区牛庄镇人,曾在少时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心酸,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他家的生活虽比过去好一些,但粮食还是不够,都是省着吃。

“从前我们管馒头叫‘饽饽’,碰到结婚的,一大锅饽饽就是送给新人的礼物,而在平时只有招待客人或者有人生病、过生日时,才有饽饽吃。”1978年11月,由油田家属连开办的一家饭店开业,因为做饭好吃且比职工食堂“更有油水”,在油田职工间迅速走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但温饱问题都已基本解决,顿顿能吃上馒头也已经不再是人们的追求。王万民告诉记者,平时卖鸡蛋攒下来的钱可以偶尔买些饼干、糖果等零食,逢年过节还可以买猪肉包饺子。

上世纪90年代,食品物资逐渐丰富了起来。市民林宁告诉记者,当时走在西城街头,多了走街串巷做生意的人,后来她居住的小区有了小菜市场,也告别了冬天只能吃萝卜白菜的日子,大部分家庭过上了随吃随买的生活。

谈起40年来蔬菜的变化,王万民也感慨颇多。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在过去,土豆、白菜、萝卜就是过冬的老三样,除此之外几乎没有过冬蔬菜,到了夏天,也只有豆角、茄子、葫芦、辣椒等蔬菜,甜瓜是为数不多的水果之一。

如今,各种特色餐厅开遍我市大街小巷,老百姓也彻底从吃得饱转向了吃得精,“养生”成为了市民的新追求。坐在家中动动手指或是打个电话,饭菜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曾经被抛弃的粗粮,如今还成为了养生菜品,在自家小菜园或者阳台上种些瓜果蔬菜,则是不少人的生活。与此同时,现如今市民还愈加重视食品安全与就餐时的营养搭配,美味的同时也想要健康与安全。

改革开放40年,从最初的“吃饭难”到今天的“吃健康”,从“篮子空空”再到如今“天天吃得像过年”,老百姓碗里面的变化,见证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记者 闫雯雯)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