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看东营】房子越住越宽敞

今冬初雪后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锦华八区官云秀老人的家中,室内干净整洁,各类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阳光斜照在身上,舒适温馨。

“以前根本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住房的变化,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75年刚来东营的时候,住在六户镇附近一个30平方米的砖瓦平房。前半间有个土炕我跟老伴住,只能放一张单人床的后半间挤着两个女儿。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一件用了四五十年的老式橱子是与兄弟分家时从老家拉来的,另一件是结婚时岳父亲手打的桐木箱子。”

“房子漏雨,只能用脸盆接着,外面雨停了,屋里却还在下。冬天取暖用燃煤小炉子,几节铁皮卷成烟囱伸向室外,燃油滴在衣服上,洗都洗不掉。”官云秀说,当时,与大多数人居住的土坯房相比,这样的砖瓦房已经算不错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1983年东营市建市,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开启了新篇章。

建市以后,首批市政府直管公房于1986年投入使用,共20栋448套,户型多以“45”型、“50”型、“70”型、“85”型为主。1989年以后,市政府陆续在东城三村建成住宅楼22栋604套、四村建成住宅楼6栋共计215套,建筑面积为11393平方米。

1994年又建成了海河小区、银湖小区、明月小区三个居住小区。李弘兵成为明月小区的第一批住户。“住在三楼,三个卧室,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了。”在李弘兵的印象中,那个时候的明月小区周边有市场,南边还有一处公园,茶余饭后有了遛弯的好去处,“感觉这样的日子已经不能再好了。”

1995年春节前夕,官云秀一家也告别居住近20年的平房,搬到了单位分的楼房,位于五分场的南园新村小区。“一家人激动坏了,人生第一次住楼,我和老伴商量着一定得好好收拾收拾。”官云秀至今还记得当时装修新家时的场景:花了近千元在地面铺上了名叫“石岛红”的大理石,墙面刮瓷、门边包缝,找人打了两个衣橱;格力柜式空调、25英寸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全部置办妥当,“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一家人说不出的开心,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此后几年,李弘兵一家又多次搬家,2000年之后搬进了150平方米的房子,最近又随儿子住进了一套顶楼加阁楼的复式,加起来面积200多平方米。2003年,为了居住的方便舒适,官云秀也经历了一次搬家,从偏远的南园新村住进了紧挨市场的锦华八区。两位老人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宽敞。

40年前荒芜的盐碱滩现已嬗变为一座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多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别墅、洋房也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住所。(记者 马高超)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