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营美丽的小康文明村!

  从2003年开始,东营提出创建小康文明村,实施统筹城乡战略,把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美、民富、风气正”的新社区。东营这一干,就是15年。

  硬化道路、绿化亮化、文化大院、乡村剧场、城乡卫生一体化……15年不懈坚持,让东营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15年持续改变,东营的农村靓丽了起来,东营农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先后来我市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全面推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新闻媒体给予充分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小康文明村”创建成为我市改革开放40年“三农”工作的最佳缩影与印证。

  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的生活环境更舒适,这是小康文明村的应有之意。东营从最基本的“五化”,即道路硬化、亮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净化入手,下大气力治理脏乱差,并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乡村垃圾由县区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实现全域市场化保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生活环境整洁了,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也得跟上。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我市通过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1781个村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大院,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和乡村剧场,相继打造数字文化广场152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免费WIFI信号收看资讯、查阅信息。我市还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度,乡镇(街道)设分馆,150个村(社区)设服务点,实现了与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00余场,每村每年五场戏、每月一场电影。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传播特色元素,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农民贷款难、农信社放贷难曾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企业、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工商户……15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批带着“文明信用”头衔的村庄、农户,成为我市创建小康文明村最亮眼的成绩单之一。多年来,我市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深化文明信用创评活动,联合农信社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扶持激励,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同时,我市还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倡树文明风尚;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家庭,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省文明家庭9户、全市文明家庭80户。村村建立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示栏,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承诺制,下大气力遏制婚丧大操大办,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

  为丰富小康文明村的内涵,我市还大力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低保范围,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同时,不断提高低保标准。现如今,我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均达到100%。 (记者 郑代玉)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