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眼黄沙到绿树成荫——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建设三记

从满眼黄沙到绿树成荫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建设三记

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白少波

  夏日的西藏山南,天高云舒,绿树成荫,一块块草方格、一片片防护林,连着网格化的沙生植物,把黄沙牢牢锁住。一条宽1800多米、绵延160公里、面积约45万亩的“绿色长城”,守护着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

  然而,在40年前,雅江中游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裸露的沙丘,每逢冬春,“大风刮起,满眼黄沙”。

  改革开放的东风,激发了山南干部群众改变恶劣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斗志。几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探索创新,投身生态建设,在“世界屋脊”创造了治沙的奇迹。

  “世界屋脊”播绿记

  雅鲁藏布江流经山南市,江面变宽,江水趋缓。到了冬春季,水量骤减,河床裸露,大量沙土被风卷起,经年累月,形成了连片沙丘。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71岁的达瓦坚参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家里仅有的几亩耕地,常被风沙淹没,光秃秃的山上没处放牧。如果再不种树,连家都有可能被埋了。”

  将树苗培芽、移植、浇水……32岁的达瓦坚参和几个村民自发地来到沙滩上,开始种树。但他的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一分钱收入没有,还不一定能种活。”

  但达瓦坚参没有放弃。在荒芜的沙丘上种活几棵树后,他更有信心了。几年后,当地开始筹建雅江(山南段)防护林,达瓦坚参带头报名当了护林员。为了让树木成活,他反复试验,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以草护树的办法。

  “我们摸索出了‘林围沙、砾压沙、草固沙’的片状固沙模式,在沙缘外围种植固沙林,在沙化区域设置草方格、砾石沙障等。”山南市林业局营林科科长洛桑索朗说。

  从几棵树到万亩绿,40年间,山南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世界屋脊”上种起了一片绿洲。

  绿色生态致富记

  “大面积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仅桑耶镇沙化面积就减少了80%。”洛桑索朗说,山南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植树治沙,实现了防沙治沙与脱贫攻坚的良性循环。

  国家发放生态补偿金,办理林权证,群众以林地抵押贷款从事经营或生产等,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用做工作,不用打考勤,群众只要有空,就主动去植树或护林。”泽当镇党委书记次仁顿珠说。

  近年来,山南还引进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之路。一些国内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的领先企业带着投资超过百亿元的项目,也参与到雅江生态建设中。

  迈拉苏所在的企业在雅江实施了6000亩防沙治沙工程,千亩特色经济林和千亩甘草示范区正在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业”。

  藏草万亩苗圃基地依托内地先进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和培育生态产业。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土地荒漠化治理8500亩,带动69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来到曾风沙肆虐的扎囊县桑耶镇,一排崭新的藏式房屋中,旺久家干净整洁,庭院内外绿树蔽日。他家开办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旺久说:“没有这么好的生态,就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

  据介绍,2017年,山南市群众通过参与生态管护岗位和实施林业项目,实现增收2亿多元。随着林业项目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多群众拔出了“穷”根,吃上了“生态饭”。

  治沙机制创新记

  40年来,山南坚持在增绿中探索治沙机制、造林方法,给当地的生态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从群众自发种树到政府主导带动,再到企业、社会参与和发展产业,良性的治沙机制正在形成。

  “最初我们采取的是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的土办法,引导群众一起在沙滩上植树。”洛桑索朗说,“现在,我们采用的是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治沙办法。”

  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还要“用沙”。山南市未来将规划建设融大漠风光、湿地风情和园林特色为一体的沙漠公园,为当地群众和内地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

  说起家乡的变化,扎囊县章达村村民云丹的喜悦溢于言表:“绿色产业多了,自然环境好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放牧的地方也多了。”依托绿色,人们还办起家庭旅馆,栽种经济林,发展旅游业,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家住雅江中游的边久因为种树出了名,在扎囊当地赢得“树爸爸”的美名。几十年间,他把一片遍布砾石的荒滩,改造成450亩苗圃,繁育的千百万株幼苗,在“世界屋脊”长得枝繁叶茂。

  40年的“绿色接力”,让雅江两岸改天换地。今天的山南人,仍执着地守护“绿色”,持续接力。(新华社拉萨8月22日电)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